种树这件“小事”,中国到底有多强
众所周知,中国是“基建狂魔”,其实中国的绿化实力也是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
在第45个植树节,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正式发布《2022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公报》显示,我国森林面积已达2.31亿公顷(23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24.02%,草地面积2.65亿公顷(265万平方公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0.32%。
这两个数据啥概念?差不多相当于给整个沙特阿拉伯(225万平方公里)种满树,给哈萨克斯坦(272万平方公里)铺满草。
有网友感慨,在绿化这件事上,不断超越中国的只有中国自己。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种树这件“小事”,中国到底有多强?
植树造林,中国从古至今都着迷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挺立着无数伟大的工程,其中有一项比较特殊,它们的构成不是钢铁而是树木,没有固定地点却随处可见。
在课本或是新闻里,经常能看到它们的名字: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等六大工程。
“工程这么多,目的很单纯:增加森林覆盖率,保护生态环境。”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沈满洪告诉潮新闻记者。
中国人自古就爱种树。不过要说种树这事有多迷人,晚清名将左宗棠算一个例子。
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非常重视绿化。那会,虽然还没有生态平衡这个词,但他已经隐约感受到了当地人烧树,可能导致次年大地缺乏生机。因此在西征过程中,他一路西进,一路要求将士植树造林保护树木。
在干旱的西北,种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都难。但左宗棠坚持种树,光是陕西长武到甘肃会宁的600里间,历年种活的各种树,共约264000株。这些柳树、杨树等,形成“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将这些柳树、杨树敬称为“左公柳”“左公杨”。
新中国成立之初,种树和绿化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由于连年战争,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破坏,草原和土地退化进而引发沙尘暴侵蚀农田,有计划地植树造林、保护耕地,成为当时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也正是这些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植树造林一发不可收。1955年,毛泽东提出“绿化祖国”。1958年4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大规模造林的指示》,要求迅速地大规模发展造林事业。
在60多年前的河南兰考,当地百姓就饱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之苦,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带领群众抗争的,正是这“三害”。
走访中,焦裕禄发现刺槐树易成活、根系发达、浮根多,有很好的固沙作用,槐花还能作为食物充饥,他便带领群众在1000多亩北河滩地栽上了槐树和桐树。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走在兰考,绿树成荫,产业兴旺,“焦桐”“焦林”成为防风固沙的重要“防火墙”,这正是当地植树造林的意义。
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自此一条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绿色长城”蜿蜒而起,也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态修复工程。中国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不再受风沙侵袭之苦。
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种树走向千家万户……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国土绿化势头不减,森林覆盖率也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2%,提高到2018年的22.08%。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种树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意义。我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森林抚育12.4亿亩,为全球贡献了约1/4的新增绿化面积,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
把沙漠种成绿洲,不是天方夜谭
一般国家种树会在公园里、道路旁,中国就不一样了,要去沙漠里种。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下来的是一片疲倦的大地。根据第五次全国沙漠化和沙化监测,中国的荒漠化土地有261万平方千米,占陆地面积的27.2%,沙化土地则有172.12万平方千米。
西北地区又是中国荒漠化、沙化土地分布最广的地区。它们位于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印度洋水汽的阻隔,导致这里降水量少。
环境有多恶劣?电视剧《山海情》里有个情节,西海固人民在搬往闽宁镇时,遇到沙尘暴,黄沙漫天,人们眼睛睁不开、身体站不住。
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做绿化,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不过,这也难不倒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科学院便在宁夏沙坡头腹地设立了沙漠研究站,通过数年试验研究,最终找到了固沙秘笈“草方格”。
具体操作就是,把废弃的麦秆或者麦草一束束呈方格形状铺在沙丘上,然后再用铁锹轧进沙子里,把麦草的1/3或一半自然竖立在四边,接着把方格中央的沙子移到四周麦草的根部,让麦草牢牢地固定在沙地上。
也可以在方格中间撒上草籽,这样一来麦草不仅阻止了流沙,草籽还会在下雨的时候发芽,腐烂干枯的麦草又作为肥料滋养草籽的生长。
别小看这一简单的“草方格”,在沙漠里治沙、种树,靠的就是这个方法。位于山西和内蒙古之间的毛乌素沙漠,就是这样被“干掉”的。位于河北省北部的塞罕坝,一代代塞罕坝人在这片荒寒遐僻之地,营造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
毫不夸张地说,“草方格”成为了世界治沙史上的一大奇迹。1987年,“草方格”这一固沙法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被国外称为“中国魔方”,也获得“全球环境保护500佳”称号。
不光在沙漠里种树,中国还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防护林。
进入新世纪,中国投资了几千亿元,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六大工程。
这六大工程规划范围覆盖了全国97%以上的县,规划造林任务达7600万公顷,工程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投资之巨为历史罕见,其中四项工程的规模都超过了前苏联的改造大自然计划、美国的大草原林业工程和北非五国的绿色坝工程。
经成片森林连接,绿色洪流开始涌动。1949年,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8.6%,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时间保持在12%左右,现在达到了24.02%,远高于亚洲平均水平(15%),我国也成为世界上森林增长最快的地区。
为了生活多一点“绿”,浙江一路“狂飙”
和西北地区相比,南方的底色更绿一些,但在国土绿化这件事上,谁也拦不住他们一路“狂飙”,超额完成任务。
比如浙江,从2020年开始实施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到2022年浙江已超额完成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任务,实现五年任务三年完成。再如江西,2022年共完成人工造林101.2万亩、封山育林73.1万亩,分别占计划的190.4%和140%。
须知,不光是西北地区需要防护林,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也少不得——降低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减少水土流失等。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有多爱种树?几组数据足以说明:浙江的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60.82%,提高到2022年的61.24%。2012年时,浙江的森林蓄积量约为2.58亿立方米,2021年则达到了3.98亿立方米,增幅约57.9%。
浙江省林业局新闻发言人、党组成员、副局长陆献峰曾表示,过去10年,浙江的国土绿化可以用“扩面提质增美”来形容,先后启动了平原绿化、新植1亿株珍贵树、一村万树、珍贵彩色森林建设等行动,持续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城镇的创建,逐绿动作不断。
“南方的‘绿化’可能主要不是为了增加森林覆盖率,而是突出城市绿化、道路绿化、滨水绿化和森林改造等方面。”沈满洪解释,南方绿化的突出问题是“争地”。土地具有多重功能,既可以作为耕地,又可以作为林地,也可以作为湿地,还可以作为建设用地。但是土地总量是有限的,必须通过规划来确保不同地域的植被覆盖率。
“争地”问题的背后,反映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问题。
浙江率先找到了答案。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湖州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推高质量发展。
绿色在中国尤其是在浙江,有了特殊含义。拿衢州的树来说,2017年衢州柯城区创新开展“一村万树”行动,利用农村边角地、废弃地、荒山地、拆违地等,种植适合本地的珍贵树、收益较高的经济树。荒地绿了,游客多了,村民搞起了旅游,生动演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郑重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至此,种树又有了新的含义。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诚然,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其强大的碳汇功能和作用,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
在沈满洪看来,同样一亩森林,其水库、粮库、钱库和碳库的“四库”功能是不同的,这就说明森林是可以改造的。各省份不断加强国土绿化,也能通过林相改造等发挥森林更大的作用。
福建森林覆盖率65.12%,连续44年保持全国第一。今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巩固提升林业、海洋系统、生态农业碳汇能力,可见当地也看到了森林作为“碳库”的重大意义。
就云南来说,活立木蓄积量、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分居全国第一、二、三、四位。在云南省“双碳”问题研究专家看来,林业碳汇将越来越具备经济价值乃至战略价值,也将成为云南产业招商、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本。
从古至今,种树的区域和规模在变,树木本身的价值属性也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中国人种树的热情。不妨期待一下,“绿化狂魔”中国,未来还能创造出怎么样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