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绿色,铺展“高原之城”的“诗和远方”
拉鲁湿地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
城市天然湿地
被称为“拉萨之肺”
近年来
拉萨加强拉鲁湿地生态保护修复
有效保护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如今的拉萨
通过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
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划定生态红线
湿地面积不断扩大
矿山修复“连片成面”
山体造林“绿色围城”
群众的幸福感也在不断提升
关键词:“高原之城”、湿地生态保护、废弃矿山修复、山体绿化
用绿色,铺展“高原之城”的“诗和远方”
本文字数:3000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秋日的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云朵在远处的山顶聚散,大地上草木葱郁,城市间涌动着浓浓绿意。如此美景让这座“高原之城”成为许多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而当地市民感受到的是生态环境正越来越好。
“交给风和水流去安排”
在拉萨,有一处绝佳的观景点受到游客青睐。前景是澄澈如镜的水面,中景是苍翠的树丛和宏伟的布达拉宫,远景是高耸入云的连绵山峰。该观景点位于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拉鲁湿地保护面积12.2平方公里,毗邻闹市却又纯净天然,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城市天然湿地,被称为“拉萨之肺”。
近年来,拉萨加强拉鲁湿地生态保护修复,通过实施核心区住户搬迁、渠道生态修复、湿地防渗工程、清淤工程等,推动湿地面积进一步扩大,有效保护其独特的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目前在拉鲁湿地栖息或逗留的鸟类超过117种。”拉鲁湿地管理局局长拉姆次仁介绍说,拉鲁湿地为拉萨调节气候、吸尘防沙、增加空气湿度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年,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试验区的巡护步道向公众开放,深受市民和游客广泛欢迎。家住附近的退休医生土登,几乎每天都来这里散步、打太极拳。“拉鲁湿地空气好、氧气足,让人感到非常舒适。”土登说,许多老年人和患者都喜欢到这里来休闲和康养。
在拉鲁湿地一片小湖的岸边,《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看到一群白眼潜鸭在清澈的湖水上觅食,不远处的对岸,芦苇、灌木、乔木茂密生长,一派生机勃勃景象。令人惊讶的是,6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农家乐”,生活污水直排对周边水系造成污染,噪音也对野生动物造成严重惊扰。2018年,拉萨在拉鲁湿地周边区域实施生态搬迁工程,将这里的29户居民迁走,将自然还给自然。
沿着拉鲁湿地的步道行走,各类植物目不暇接,野趣十足。“在湿地里有些地方今年被水覆盖,明年就可能露出地面。这一年生长着某种植物,下一年可能就变成了另一种。尽管我们对这里非常熟悉,但依然会常常感到新奇。”拉姆次仁说,“拉鲁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措施。自然是最出色的园林设计师,我们尽量不去干涉,交给风和水流去安排。”
据介绍,近年来,拉萨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划定生态红线面积9674.59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32.64%;设立各类自然保护地等29个,占市域面积的27.3%。
在拉鲁湿地眺望布达拉宫。王少勇 摄
“修复人给自然造成的伤疤”
行走在拉萨北环路北侧,《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看到一位工人在山顶上手持橡胶水管喷灌着山坡上的植物。山坡上,各类树木长势良好,一片葱绿。近处,紫花苜蓿在草地上竞相绽放,黄色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
拉萨市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科科长鲁涛表示,这里原本是一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山体破损,缺少植被,山坡陡峭,顶部有多处较大的裂隙和危岩体。这处山体位于哲蚌寺和拉鲁湿地之间,安全隐患大。在这里实施的山体生态修复项目,首先开展了危岩体清除、填土续坡、设置挡土墙等工程,之后因地制宜选择修复技术和绿化植物,尽可能避免出现人工痕迹,恢复与周边原生环境相协调的植被景观。
驾车行驶在拉萨北环路上,鲁涛不时指着旁边的山体说:“这里过去也是废弃矿山。”顺着他所指的方向看去,那些生态修复后的山体已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几乎看不出曾经被破坏的痕迹。
“过去由于石材开采导致山体破损,如今我们的工作就是修复人给自然造成的伤疤。”拉萨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拉姆次仁说,近年来,拉萨积极推进青藏高原西南缘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修复废弃矿山402处、面积7572亩,市域内废弃矿山全部得到修复治理。同时,有序推进自然保护地内矿业权的退出工作,注销探矿权12个。深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打造绿色矿山的样板。
其中,位于墨竹工卡县的巨龙铜业持续开展矿区生态修复,选用耐寒、耐旱的乡土植物,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高原生态修复技术,并实现矿区高陡边坡生态的成功修复,基本形成矿区海拔5000米以下区域“连片成面”、5000米以上区域“串珠成链”的绿化格局。同时,该企业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注重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及“矿地和谐”等,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2018年10月,拉萨成功申报拉萨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该项目实施方案历经2020年、2024年两次优化调整,调整后的项目总投资58亿余元,共有7类38个子项目,涵盖拉萨河流域上游水源涵养、中下游环境综合整治、周边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多方面。项目实施以来,拉萨治理城市水系0.89万亩,植树造林1.8万亩,沙化土地修复0.77万亩,流域土地整治7.34万亩,新增水源涵养面积5.2万亩。同时,拉萨通过实施“五渠一河”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和恢复了布达拉宫周边水系,实现城市水体的互联互通,区域生态效益显著,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山上有了‘树二代’”
拉萨河从拉萨穿城而过,串联起连绵巍峨的南山和北山,守望着这片西藏最繁华、人口最多的河谷。
过去,在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大山上,稀疏生长着矮小的灌木,山上光秃秃的,十分荒凉。如今,南山和北山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登上城关区贡巴萨寺的后山,恍若置身一个森林公园。白皮松、油松、樟子松、槐树等散布在山坡上,向着蓝天生长。林间绿草茵茵,点缀着野花和蘑菇。拉萨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贺桂芹介绍说,这里是2018年实施的拉萨“绿色围城”周边山体造林(北山)项目区,共种植了17种近6万株树木,目前处于养护阶段。
“过去这个山上没什么树,很多地方都是裸露的岩石,植物难以生长。绿化之后,这里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形成具有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如今,沙棘、醉鱼草等植物在山上繁殖蔓延,养护成本也逐渐下降。”贺桂芹说。
与北山相对的南山上,南山公园是拉萨最早开展山体绿化的试点,该试点的成功增强了大家植树造林的信心。“我们起初不相信那些二三十厘米高的树苗能长大成树,更没想到能聚木成林。”南山公园护林员扎西群培在山上种了十几年的树,见证了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他介绍说,过去在这里种树完全靠人背马驼运输泥土和树苗,更困难的是解决灌溉问题。如今山上有了施工和巡护便道,还使用无人机运送树苗和土壤,植树效率大大提高。灌溉方式也从人工灌溉转变为人工灌溉、喷灌、滴灌相结合的综合灌溉方式。
现在,山上树多了,动物也多了,护林员和消防员在巡护时常常能看到藏狐、藏鹿。
“去年,我们把树种到了海拔4250米的山顶。如今,油松和白皮松等树木实现了自我繁殖,山上有了‘树二代’,相信还会有‘树三代’。”扎西群培高兴地说。
2021年,拉萨启动南北山绿化工程,计划10年内完成国土绿化面积206.7万亩。“生活在高原的人们看到绿树,总会不由自主地感到高兴,如今拉萨的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也在不断提升。”贺桂芹笑着说,她眺望的地方,绿色正在拉萨河谷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