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之墨 描绘生态新图景
从漫山遍野的林地草坡,到如嵌画中的美丽乡村;从碧波清流的汾河岸边,到开窗见绿的宜居城市……如今的三晋大地目之所及风光美、气象新。
近年来,我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为根本遵循,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生态保护修复的治理之道,加强顶层设计,突出“增绿、提质、防灾、创新”四大重点,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着力描绘美丽山西新画卷。
高位推动,激起播绿新动力
驱车行进在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万荣段,道路两侧的坡梁上、滩地里绿意蔓延。站在黄汾交汇处的望河台上,国槐、山楂、石榴、十月红、南天竹等绿植有序栽种,像绿宝石一样镶嵌在大地上。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沙怎么摆布,要做好顶层设计,要综合治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
省政府连续15年组织召开全省国土绿化现场推进会,部署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从《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到《关于开展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再到《关于进一步强化造林绿化工作有效提升森林面积和质量的意见》,我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七大生态要素,谋划精准扩林、重点补林、科学改林、持续营林、依法护林、创新活林“六大行动”,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仅2023年就完成营造林456.7万亩,完成草原修复和改良115万亩。以项目化的方式落实禁牧轮牧休牧条例,完成100万亩省级未成林地封山(沙)育林项目。
林长、河湖长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保障,也是重要抓手。我省持续推进林长、河湖长制,实现山水“长治”,林长、河湖长覆盖全省所有森林草原、河流湖泊。印发《山西省深化河湖长制林长制协同联动工作实施方案》,打造“林河联动”模式,在联合部署、联动联建、联合督查、联合宣传等方面开展合作,建立健全“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长效机制,促使“长”的作用日益凸显,“制”的效能充分释放,形成强大保护合力。同时,印发《山西省林长制激励示范县示范乡建设指导意见》,明确将建立国土绿化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机制,统筹实施国土绿化重点工程,并创新投入机制,完善支持政策,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绿化。
晋中市介休市、平遥县和长治市沁源县三地按照《山西省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要求,在洪山泉泉域保护范围内,控制利用孔隙裂隙地下水和岩溶地下水开采,限制新建、改建、扩建高耗水的建设项目,并通过水利工程措施缓解洪山泉域的水资源破坏,洪山泉域正逐渐恢复生机。
如今,“越来越绿、越来越美,到处是绿的海洋,走到哪儿都是满眼的绿色”,成了三晋儿女的共同感受。
提升质量,迸发播绿新活力
柳林县沿黄多是悬崖峭壁,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干石山”。“干”是靠着黄河也缺水,到了雨季也存不住水,反而带走大量泥土;“石山”是浅浅一层黄土下是大大小小松脆的石头,草都不好长,树更是稀稀拉拉没有几棵。几十年种树,当地人总结了九个字“挖大坑,种大树,上大水”,终于让种在这“干石山”上的树苗子,成活率达95%以上。柳林县只是我省生态修复治理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省科学谋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坚持把黄河流域作为林草生态建设的主战场,整合布局“双重”和省级黄河流域等国省工程,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每年营造林400万亩以上;连续三年争取到国家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投资7.5亿元。“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完成营造林1787.31万亩,人工造林规模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省国土空间规划范围内可造林地实现基本绿化。全国首家出台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指导方案,以推进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工作为引领,完成草原修复和改良152.42万亩。坚持科学施策开展防沙治沙,累计完成治沙任务94.38万亩,沙区内可治理沙化土地已基本得到治理,探索出沙棘、仁用杏、海红果等适宜本土生长的特色经济林和沙区生态旅游等沙产业,防沙治沙综合考核始终位于全国第一方阵。
“我们始终坚持科技兴林兴草,把科技创新融入林草高质量发展全环节、全过程,让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成为生态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全省初步建成以北部风沙区防风固沙林、吕梁山中南部水土保持林、汾河上游水源涵养林、沿黄地区经济林及平原地区农田防护林为骨架的区域防护林体系。”省林草局生态修复处处长李军说。
如今,左权县滨河南苑大草坪上,随处可见嬉闹的孩子们;嵌在山间的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变身为绿色走廊;圣天湖国家级湿地保护区里,层峦叠翠、水天一色。
持续推进水生态修复和保护是生态建设的重要一环。2023年,我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4万亩,“十百千”水保示范工程全面启动,“大水保”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七河”“五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取得新进展,汾河干流13项工程在主汛前完成防洪建设任务,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五湖”项目建设持续推进。
黄河东岸畔的永和梯田庄稼长势良好。“现在的收成比以前增长两成,过去是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现在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增收田’。”种植户白红生满脸欣喜。
多样保护,展现播绿新魅力
绿色来之不易,绿色弥足珍贵。
我省以生态省建设为抓手,探寻适合自身特点的机制,按照“保护发展并重,坚守生态底线”原则,综合施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3.41万平方公里,实施依法保护、系统保护、重点保护,着力筑牢生态保护根基。
一路一风景,一步一陶然。昔日的汾河已变成了水面开阔、绿植错落、干净整洁的湿地公园。“这几年变化特别大,水更清、树更绿、景更美,空气越来越清新!”太原市民王家宏见证了汾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化。
为抓好湿地保护修复,我省施行《山西省湿地保护条例》,建立省级湿地保护协作和信息通报机制,认定发布垣曲县黄河小浪底库区、洪洞汾河、沁县漳河源等10处第一批省级重要湿地名录,推动洪洞汾河省级重要湿地成功晋升,实现全省国家重要湿地“零”的突破。
持续完善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激发生态保护活力,全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建设,积极稳妥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加快太行山国家公园创建前期工作步伐,牵头起草了《太行山国家公园创建方案》,着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几十只鸟儿悠闲游弋。“随着临汾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汾河水域成为越来越多候鸟迁徙栖息的乐园。汾河文化生态公园就能看到杜鹃、天鹅、大雁、虎皮鹦鹉等150余种候鸟。”汾河景区相关负责人卫甲玺说。
在野生动植物保护上,我省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强化旗舰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持续实施华北豹保护、极小种群拯救工程,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联席会议制度,从严开展“清风”“网盾”专项行动,扩大野生动物致害补偿保险范围,88%的野生动物种群和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护。据监测,我省现有野生植物2743种、陆生野生动物543种,其中30种植物、19种鸟类有了新分布记录;旗舰物种华北豹种群数量在全国居于首位;玉带海雕、大鸨、遗鸥等珍稀鸟类频现民众视野,生物多样性“家谱”逐年丰富。
春季山花烂漫,夏季绿意盎然,秋季五彩斑斓,冬季玉树琼枝,无论四季如何变换,三晋大地依旧青山巍峨连绵,绿水清澈环绕,处处充满灵动与朝气……绿色早已成为山西的底色,更是山西的底气。
“我们将始终牢记‘增绿就是增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以打好‘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为抓手,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全力谱写美丽中国的山西篇章。”省林草局副局长杨冠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