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米”成金!内蒙古奈曼旗先锋村种植鲜食玉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走进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大沁他拉镇先锋村的鲜食玉米加工厂,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车间里,这些掰下来的玉米经过去皮、清洗、筛选、灭菌、蒸煮、真空装袋等一系列现代化工艺处理后入库,等待发给客户。
近年来,以鲜食为主的甜糯玉米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求,迅速成为市场新宠。先锋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绿色鲜食玉米产业,投入京蒙资金引进加工生产线,实现统一管理、统一采购和统一购销,使鲜食玉米种植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金玉米”。
村民“红利”多了
先锋村位于奈曼旗大沁他拉镇西北处5公里,属于典型的城中村。全村有756户、2437人,总土地面积3.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000亩。面对城中村的困局与优势,如何发挥党支部引导作用,强集体富群众,一直是先锋村“两委”班子的“头号工程”。通过多年的实践,先锋村确立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合作社为村集体和群众服务的发展方式。
鲜食玉米是消费者喜爱的健康食品,市场需求量大,具有强劲潜力。“鲜食玉米由村里农民种植提供,可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就地就业,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先锋村党总支书记王学刚表示,经过调研,村里决定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通更多销路,实现“产供销”无缝对接,逐步推进鲜食玉米产业向纵深发展。
种植鲜食玉米效益是普通玉米的4至5倍,农民种植积极性非常高。但是,鲜食玉米上市季节性强,常温保存时间不超过7天,不能长期供应市场。怎么办?先锋村决定实施“冷库续建项目”,争取到京蒙资金900万元建冷库,改造车间,新建锅炉房、变压器、外网等配套设施,并与企业合作,实现鲜食玉米产销一条龙。
村集体的“腰包”鼓了,村民的“红利”多了。“我们在农业合作社分一份红利,又在这里打工,多一份收入。而且今年玉米丰收了,日子是越来越好了。”先锋村村民韩立新说。
合作社走向“强而精”
种植业并非先锋村的唯一产业。养殖业也快速推动了村里的发展。
2017年,先锋村筹措资金80万元,流转土地6.7万平方米建设养殖场,引进小尾寒羊发展养殖,并申报养殖项目争取资金,共计整合资金570万元,走出了一条“产业引领、企业牵动、利益联结、共赢发展”的产业兴旺之路。2018年,为占领市场、提高养殖效益,先锋村争取京蒙资金100万元扩建种羊基地,从北京市通州区引进优质种羊50只,种羊杂交调整后多胎明显、成活率高、肉质更好、饲料更少,杂交优势直接带来经济效益24万元,杂交后育肥羊平均增重10%。现在,先锋养殖场主要以育肥羊和种羊繁育为主,平均每年出栏育肥羊3000余只。
如今,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先锋村党支部已经确立了以种植、养殖、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从最开始扶持种养殖大户成立合作社,到党支部领办、种养殖大户入社、村民入股,合作社逐步实现了从“小而散”向“强且精”的转变。
集体经济收益再分配
目前,先锋村3000亩耕地均已实现规模化经营,全村入股社员692人,占全村常住户群众的90%。2023年先锋村集体经济收益达50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18000元,成为真正的“先锋村”。
为让群众坐收“分红”,先锋村将纳入集体经济收益的部分拿出一部分进行“慈善再分配”,2020年为村内519名60岁以上老人补助合作医疗保险费用共计5.19万元,2021年为村内大学生、大病救助、80岁以上、60岁以上老人等特殊群体分类分级进行补助或者救助共计11.3万元,2022年为60岁以上老人补助合作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村内大学生、大病救助共计12万余元,2023年共计补助约13万元。
今年,先锋村还实施了“路面改造项目”,总计将投入京蒙资金1000万元,用于铺设沥青混凝土,修复路基,铺设雨水管网。项目实施后,可改善先锋村内路况,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确保路面无积水,方便群众出行、农业作业及务工。
“通州区将坚持工作力度不减、势头不减,聚焦产业提升、产业集群打造、消费帮扶助农增收、劳务协作提升‘四项行动’,不断推动两地协作走深走实,助力协作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通州区委农工委委员、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跃方表示,通州区将继续扛稳京蒙协作工作的政治责任,与协作地区相向而行、相互成就,坚持“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协同推进,助力协作地区长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