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全文!山东玉米、大豆、复合种植超常规田间管理技术意见来了
近日,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制定了秋粮作物超常规田间管理技术意见,分别为《玉米田间管理技术意见》《大豆田间管理技术意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间管理技术意见》。
根据山东省农业农村厅7月15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采取超常规举措抓紧抓好田间管理奋力夺取秋粮丰产丰收的通知》,各地要分区分类分作物细化实化超常规举措,务必环环相扣、时时抓紧、处处抓实。各玉米大豆单产提升工程县、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等要抓好项目实施,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
《玉米田间管理技术意见》
夏玉米播种以来,山东省遭遇持续高温干旱天气,近期强降雨造成局部地区发生渍涝,旱涝急转导致全省玉米苗情复杂、长势不一,给生产管理增加了难度。当前,全省夏玉米正陆续进入拔节期或小喇叭口期。为加快调优玉米群体结构和质量,夯实抗逆丰产基础,夏玉米中后期管理应以“促控结合、防灾减灾、统防统治、减损收获”为重点,加强田间管理,落实关键技术,努力夺取秋粮丰产丰收。
一、促控结合,提高群体质量
因旱晚播或受涝弱苗地块,应以促为主,及时借墒追施速效氮肥,可亩施尿素10公斤,或用无人机喷施1%尿素溶液、0.2%~0.3%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等生长调节剂,促弱转壮;大喇叭口期至花粒期正常追肥。适期播种出苗的地块正陆续进入拔节到小喇叭口期,应适时进行化控防倒,酌情追施尿素。化控最佳时间为6~8片展开叶期,可选择矮壮素、乙烯利、胺鲜酯、胺鲜酯·乙烯利、胺鲜酯·甲哌鎓等化控剂,如一次化控不理想,应在9~11片展开叶期再化控一遍,于晴朗无风的早晨或下午四点以后采用无人机或喷杆喷雾机均匀喷施玉米上部叶片。采用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地块,群体密度较大,务必在拔节到小喇叭口期间进行化控。大喇叭口期前后是玉米需肥关键时期,应按计划及时开沟追肥,以追施速效氮肥为主,占全生育期需氮量50%左右;在此基础上,后期应追施花粒肥,追施总氮量20%左右,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粒重。有条件的用无人机喷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和1%~2%的尿素,防止叶片早衰,延长灌浆期,增加粒重。采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地块,应在化控后5~7天、大喇叭口期、吐丝授粉期、乳熟期分次进行滴灌冲肥,亩追施纯氮11~13公斤。蜡熟期如天气干旱,可再进行1次滴灌补水,以延长叶片功能期。
二、防灾减灾,降低因灾损失
及时制定各种灾害应对预案,做好应急救灾物资装备储备,重点预防高温干旱、强降雨涝害和倒伏。若遭遇持续高温干旱,及时采用管灌、滴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增湿降温,有条件的可采用无人机低空飞行方式辅助授粉,提高结实率。中后期强降雨易造成渍涝和倒伏,务必提前疏通沟渠,备好机械和排水设备,遇涝及时排水,酌情补追尿素或者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保障养分供给。后期遇强风致倒伏地块,应因地因情施策,少量倒伏可及时清理茎折植株、降低产量损失,严重倒伏的可及早收获作青贮饲料、减少损失。
三、统防统治,防控病虫减损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加强中后期病虫害监测预警,统筹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手段,组织开展统防统治。前期因干旱和降雨未开展化学除草的地块,应抓紧进行化学除草;重点防控玉米南方锈病、褐斑病、顶腐病和叶斑病等病害,可喷施吡唑醚菌酯、唑醚·氟环唑、丙环·嘧菌酯等药剂;防控草地贪夜蛾、三代粘虫、玉米螟等害虫,可喷施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甲维盐等药剂;建议大喇叭口期和花粒期采用植保无人机喷药,合理设置飞行高度和速度,规划好施药飞行线路,不漏喷、重喷,必要时添加沉降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实现“一防双减多促”。鼓励利用灯光和性诱剂诱杀成虫、中后期释放赤眼蜂控制虫害。
四、减损收获,实现丰产丰收
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理念,抓好适期收获和机收减损工作,实现颗粒归仓、丰收到手。在不影响下茬小麦正常播种的前提下尽量晚收保障玉米籽粒成熟度,一般大田应在10月1日~5日收获,高产地块和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应在10月10日~15日收获。加强农机手培训,采用高性能收获机规范作业,降低收获、运输、烘干、仓储等环节损失。收获期如遇持续降雨,应在降水前抓紧抢收,并组织有装配烘干设备的企业或新型经营主体提供烘干服务,尽可能减少损失,实现丰产丰收。
《大豆田间管理技术意见》
当前,我省夏播大豆正处于苗期。由于播期遭遇高温干旱,苗期又遇阴雨渍涝,导致苗情较为复杂,病虫草害威胁大。据气象预报,近期我省温度相对适宜,降雨明显增多,水分供应相对充足,气象形势总体有利于大豆生长。为加快调优大豆群体结构,夯实防灾减灾和丰产基础,应以“运筹肥水促生长、科学调控助丰产、绿色控害减损失、适时机收减损失”为重点,加强大豆田间管理,促进丰产丰收。
一、运筹肥水促生长
大豆是深根作物并具有固氮能力,但其固氮量相对有限,大豆固氮作用所提供的氮元素仅占大豆生长所需氮量的1/3~1/2。因此,大豆生产依然要重视关键时期水分和养分的供应,以免影响产量。
(一)水分管理。涝灾发生后要迅速排除田间积水和耕层滞水,以免造成苗期病害。要及时清理田间沟渠,尽快排水降渍,消除渍涝。加深地头排水沟,确保自流排水通畅。排水不畅的地块,采用机械排水,确保消除渍涝。开花结荚期和鼓粒期是大豆需水的关键时期,缺水会造成落花落荚,秕粒增多,影响产量。遇旱(连续10天以上无有效降雨或土壤水分含量低于70%)应及时浇水,减少落花落荚,增加百粒重。
(二)适期追肥。涝灾过后,应在地面泛白时及时中耕散墒,破除土壤板结层,提高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恢复生长;结合中耕每亩追施尿素5~10公斤,也可亩用氨基酸水溶肥1~2公斤+30~60克磷酸二氢钾+0.01%芸苔素内酯10毫升兑水15~30公斤,无人机全田喷施,促进作物恢复生长。鼓粒初期是籽粒形成的关键时期,应追施氮磷钾复合肥5~10公斤/亩,0.03%~0.05%钼酸铵30~50公斤/亩,保荚、促鼓粒,增加单株有效荚数。鼓粒中后期对大豆产量形成至关重要,每7~10天结合病虫害防控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0.1%硼肥、0.5%尿素或液态氮肥等1次,连续喷施2~3次,延缓大豆叶片衰老,促进鼓粒,增加百粒重,提高产量。
二、科学调控助丰产
受播期干旱和连续阴雨影响较重的“细苗”“黄苗”或发生“徒长”等生长不良地块,应及时中耕追肥改善大豆植株营养状况。在大豆分枝期至开花前,根据植株长势科学开展化学调控,可使用27.5%胺鲜·甲哌鎓或10%多效唑·甲哌鎓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增加有效的开花结荚数量,将更多的养分集中到花荚和籽粒的生长上。初花期至结荚期开展“一喷多效”,结合防病治虫增施硼肥、钼肥。鼓粒期喷施磷酸二氢钾、三十烷醇等,促进开花授粉和结荚鼓粒,有效提高大豆单株荚数、百粒重。
三、绿色控害减损失
应根据大豆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加强田间调查监测,准确掌握草害发生情况和病虫发生动态,做到及时发现、适时防治。应尽可能协调采用农艺、物理、生物、化学等有效技术措施综合防控病虫。施用化学药剂过程要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操作规程,注意合理轮换用药。
(一)苗后除草。对封闭除草效果不理想的地块,在大豆2~3叶期、杂草2~4叶期开展化学防除。对禾本科杂草,每亩可用5%精喹禾灵乳油60~100毫升或10.8%高效吡氟氯禾灵乳油30毫升,兑水20~30公斤喷雾;防治阔叶杂草,每亩可用480克/升灭草松水剂150~200毫升喷雾。在上午9时前或下午5时后的无风天气进行喷药,避开中午高温时段,谨防药害。
(二)病虫害绿色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融合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可采用杀虫灯、性诱剂、食诱剂等集中诱杀金龟子和鳞翅目害虫成虫。释放天敌赤眼蜂寄生下代卵,压低种群基数,降低防控压力。病虫害集中发生为害关键期,开展“一喷多促”,实现防病、防虫、减灾、提质、增产的效果,可根据病虫发生情况,防治2~3次。杀菌剂可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或氟环唑等药剂,防治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食叶类害虫可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钠盐或氯虫苯甲酰胺或虱螨脲等药剂,重点加强点蜂缘蝽、烟粉虱等刺吸虫害动态监测和预报预警,虫口达到防治指标地块施用噻虫嗪或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田间喷雾防控,防止“症青”发生,有条件地区开展统防统治。
四、适时机收减损失
收获最佳时期在完熟初期,此时大豆叶片全部脱落,摇动植株有响声时籽粒含水量降至18%以下,用大豆收获机收获。割茬不高于10厘米,不留底荚,不丢枝,综合收割损失率小于5%,籽粒破损率小于3%,泥花脸率小于5%。收获后及时晾晒,含水量在13%~14%方可入库储存。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间管理技术意见》
当前,我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地块,玉米多处于小喇叭口期,大豆多处于三片复叶到五片复叶期。由于播期高温干旱及苗期旱涝急转,给作物出苗、封闭除草、幼苗生长带来不利影响,部分地块存在缺苗断垄、杂草多、长势弱的问题。结合目前苗情,应统筹促弱转壮、控旺稳长,同时抓好防灾减灾、严控损失,力保我省粮油安全生产。
一、防涝排涝,降渍减损
(一)迅速排水。作物浸水时间越长,受到涝害影响越大。涝害发生时首先要迅速排除田间积水和耕层滞水,防止沤根。对于大面积受涝的地块,应使用水泵等设备进行排水,同时清理排水沟和农田周边的杂物,确保排水畅通。
(二)中耕松土。对未封垄地块,有条件的涝后要进行中耕松土和除草,以降低土壤湿度,增温散墒,促进大豆和玉米恢复生长。不要在土壤过湿时进行中耕,以免造成土壤板结和根系受损。
(三)追肥促长。连续降雨导致作物长期渍水,晴天后叶片出现脱肥现象的地块,应及时使用追肥机在玉米行间追施每亩15~20公斤尿素,大豆行间追施每亩3~5公斤尿素,也可亩用氨基酸水溶肥1~2公斤+30~60克磷酸二氢钾+0.01%芸苔素内酯10毫升兑水15~30公斤,无人机全田喷施,促进作物恢复生长。
二、运筹肥水,培优群体
(一)大豆追肥。于鼓粒初期和鼓粒中后期进行追肥。可结合灌溉追施尿素3~5公斤/亩,或通过无人机叶面喷施30~60克的磷酸二氢钾+含有硼肥和钼肥的氨基酸水溶肥1~2公斤。对于地力较弱或渍水的地块,应及时酌情追施化肥或叶面肥。
(二)玉米追肥。玉米追肥要确保带状复合种植全生育期单株施肥量与单作单株施肥量相当。如施用基肥不足,应在大喇叭口前,采用追肥机或水肥一体化装置将要求肥料补齐。另外,可结合喷施防治病虫害药剂的时机,整个生长季使用无人机叶面喷施2~3次磷酸二氢钾+氨基酸水溶肥。对于基肥施用不足或渍水的地块,一旦出现脱肥症状,应尽早追施化肥或叶面肥。
三、苗后除草,严控危害
(一)除草原则。苗后茎叶除草应坚持“治小治早”的原则,在大豆2片复叶后、玉米3~5叶期视杂草情况进行。除草剂品种要科学选择、合理配比,做到“禾阔同除”,以确保防效。苗后茎叶除草要在喷雾装置上加装物理隔帘,将大豆、玉米隔开施药,严防药害。作业要在无风的下午进行,可选用自走式单杆喷雾机或背负式喷雾器加装定向喷头和定向罩子,分别对着大豆带或玉米带喷药,喷头离地高度以喷药雾滴不超出大豆带或玉米带为准,严禁药滴超出大豆或玉米带。
(二)用药方案。玉米每亩可用40克/升烟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100毫升或15%硝磺草酮悬浮剂60毫升+480克/升灭草松水剂150毫升组合,大豆用10%精喹禾灵乳油30毫升+480克/升灭草松水剂150毫升组合。对于难防杂草,中后期可人工拔除。除草剂不得重喷、漏喷和随意加大药量。遇到药害,可亩用氨基酸水溶肥1~2公斤+30~60克磷酸二氢钾+0.01%芸苔素内酯10毫升兑水15~30公斤,无人机喷施。
四、化控防倒,提质保量
(一)化控原则。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作物间存在相互竞争和生长差异,同时加上雨涝灾害的不利影响,容易导致大豆和玉米倒伏。使用化控剂要注意选用合理药剂和浓度配比,以免影响施用效果。若玉米出现倒伏,要根据倒伏时期和倒伏程度,因地因情施策。控旺调节剂不得重喷、漏喷和随意加大药量,过了适宜施药期不得再喷施。如喷后6小时内遇雨,可在雨后酌情减量重喷。
(二)用药方案。在玉米6~7片展开叶期、大豆4~6片复叶期(分枝形成期),每亩用30%多唑甲哌鎓悬浮剂(多效唑25%+甲哌鎓5%)20~30毫升兑水喷雾;在玉米7~8片展开叶,大豆分枝期到开花期,可根据大豆长势,酌情再次喷施,适度控制株高,增强抗倒能力,改善群体结构。
五、防控病虫,严控损失
(一)综合防控原则。根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发生特点,加强田间病虫调查监测,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做到及时发现、适时防治。尽可能协调采用农艺、物理、生物、化学等有效技术措施综合防控病虫。成虫高峰期,规模化利用杀虫灯、食诱剂诱杀、性信息素干扰等措施,降低金龟子、棉铃虫、二点委夜蛾、粘虫、小地老虎、甜菜夜蛾等害虫基数。各时期病虫害防治措施应尽可能与喷施叶面肥等结合,进行“套餐式”田间作业。施用化学药剂过程要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操作规程,注意合理轮换用药。
(二)生长前期防控。大豆出苗期至分枝期至始花期,正值玉米出苗期至拔节期至喇叭口期,大豆主要病虫害有根腐病、病毒病、地下害虫、甜菜夜蛾、棉铃虫、大豆蚜,玉米主要病虫害有粗缩病、顶腐病、甜菜夜蛾、玉米螟、棉铃虫、二点委夜蛾、粘虫、地下害虫等。虫口密度达标时,可用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菊酯、氯虫·高氯氟、噻虫·高氯氟等药剂喷雾防治蚜虫、烟粉虱、棉铃虫、甜菜夜蛾等。对于传播病毒病媒介昆虫,在施药防治同时,要及时喷施氨基寡糖素、寡糖·链蛋白等预防病毒病。病害发生初期,可喷施吡唑醚菌酯、乙蒜素、宁南霉素、代森锰锌、唑醚·氟环唑等,防治大豆霜霉病、根腐病、紫斑病、玉米顶腐病等病害。
(三)生长中后期防控。大豆花荚期重点防治点蜂缘蝽、大豆食心虫、豆荚螟、锈病、叶斑病等。此时正值玉米抽雄期至花粒期,防治重点为玉米穗虫(玉米螟、棉铃虫、粘虫、桃蛀螟等)、穗腐病、锈病、叶斑病等。复合种植模式下,植株高低差别大,田内结构复杂,可根据田间病虫发生实际,在玉米抽雄期(主要防治玉米叶斑病、玉米锈病、大豆叶斑病、大豆锈病、玉米螟、棉铃虫、粘虫、桃蛀螟、豆荚螟、点蜂缘蝽等)和大豆结荚至鼓粒期(主要防治大豆根腐病、玉米锈病、大豆食心虫、豆荚螟、点蜂缘蝽等),开展两次统防统治。杀菌剂可选吡唑醚菌酯、丙环·嘧菌酯或唑醚·氟环唑;杀虫剂可选哒嗪硫磷、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氯虫·高氯氟等。
六、减损收获,颗粒归仓
(一)收获时期。大豆适宜收获期为叶片全部脱落,摇动有响声。收获时应避开早晚有露水和中午高温时段,以减少“泥花脸”和炸荚损失。玉米完熟期收获,此时苞叶变黄,籽粒乳线消失。
(二)收获方式。可采取先收大豆后收玉米、先收玉米后收大豆、大豆玉米同时收获等方式。
(三)减损收获。大豆玉米分别选用专用机械进行收获,大豆割茬一般在5~10厘米。作业速度应根据种植模式、收获机械匹配程度确定,避免为追求作业效率而降低作业质量。收获时作业速度一般3~6公里/小时,最大限度降低田间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