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亚麻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研讨会召开
记者获悉,在7月12日至13日召开的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亚麻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麻类科技专家、企业代表共同观摩了位于新疆昭苏县的万亩亚麻示范基地,评议了亚麻田恶性杂草安全高效防控等技术,研讨了西北盐旱地区麻类产业的绿色发展路径。
2024年,新疆利用产业体系的科技支撑能力、兵团规模化生产的优势、加工龙头企业自建基地“联农带农”的经营模式,在干旱盐碱地土地上积极发展亚麻产业,麻纺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0%以上,成为我国优质亚麻纤维的重要产区。
会议认为,麻类作物是典型的多用途作物,麻类产业科技创新不仅能够解决麻类纤维有效供给等产业自身发展问题,还可以为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赋能。近年来,在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的推动下,中亚麻3号等油纤兼用亚麻品种在西北盐旱地区亩产量达到纤维220公斤以上、籽粒100公斤以上;罗布麻在新疆含盐量1%以上的重度盐旱土地的成功种植,为融合特色作物生产、生态环境修复和文旅景观打造奠定了技术基础;亚麻杂草安全高效防控技术实现了菟丝子、野油菜、灰黎等恶性杂草的多靶标安全高效防除,综合防效达到88%;麻稻轮作在东部沿海地区增加一季油纤原料生产,为挖掘冬闲田生产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麻育秧膜在水稻、油菜机插育秧中年均推广600万亩以上,平均增产5%—8%;高分子麻地膜解决了传统可降解膜吹膜过程牵引速度慢、用膜过程容易断裂的弊端,为替代塑料地膜提供了新的可能;黄麻纳米纤维素对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降低抗生素引起的细胞毒性表现出较大潜力;苎麻饲料化技术可替代30%以上的精饲料,为破解南方畜牧业蛋白饲料不足的问题提供新的途径。
会议指出,近年来在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下,麻类抗逆栽培技术研发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该体系研发的镉污染农田苎麻强化修复技术,在湖南湘潭、湘阴千亩连片镉污染农田中示范,4年内实现土壤镉含量从1.8mg/kg下降至0.8—1.0mg/kg,下降幅度40%以上;建立石漠化区剑麻施肥制度,剑麻氮肥利用效率提升29.7%,生态修复指数显著高于撂荒地和玉米;提出了罗布麻耐盐提质丰产技术,在1%含盐量的重度盐旱区域中显著提高产量和叶片总黄酮含量。麻类作物普遍具有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特性,持续推动盐旱坡洼污染等边际土地麻类高产高效种植与生态修复技术研发,是发挥麻类特长、助力我国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方向。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化利用麻类作物的国家。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麻类产业的发展并不平顺:年均进口各类原料近100万吨,麻类原料自给率不足1/3;亚麻、黄麻纤维等原料90%以上依赖进口,原料价格迅速攀升;以生产纤维为主要目标的麻类作物种植空间持续压缩。
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将进一步聚焦加强品种改良、新技术推广、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营体制创新等领域研究,持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