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技术助力肯尼亚番茄种植户增产增收
肯尼亚是非洲重要的农业国之一,番茄种植是该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高地、山谷以及沿海地区,且多为小农户露天种植,易受到天气和病虫害影响。
近年来,受制于连作重茬和气候变化等因素,肯尼亚番茄生产遭受青枯病、潜叶蛾等病虫害威胁,严重减产,许多种植户不得不放弃番茄生产,这影响了农民生计与当地居民的营养摄入。
为了解决这一严重影响当地农民生活和收入的问题,肯尼亚把目光投向了中国。2022年,南京农业大学与肯尼亚埃格顿大学联合将中国的番茄病害防控技术以及番茄嫁接技术引入肯尼亚并示范推广,实施“通过番茄价值链中的创新园艺解决方案赋能农村青年”项目,并于2023年底获得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立项资助。
图为2024年10月23日,肯尼亚纳库鲁郡一位农民运送已采摘的嫁接番茄(新华社记者韩旭 摄) 在肯尼亚纳库鲁郡的奈瓦沙湖畔,乔纳·卡兰贾拥有一块约2公顷的农场。自2008年以来,他一直从事番茄种植,但收效甚微。他说,未嫁接的番茄存在许多风险,包括细菌性青枯病、害虫侵袭以及当地极端天气的破坏等。而且,这种番茄在当地的市场价格也较低。
卡兰贾是最早采用中国嫁接技术种植番茄的种植户之一。他种植的嫁接番茄不仅一改先前品种的劣势,产量也明显提升。他对未来的收益充满信心:“这是我第一次种植采用中国嫁接技术的番茄,我对它的高产非常满意。”他还表示,新的嫁接品种因其品质高,售价可能翻倍。
在另一处实验农场中,玛丽·姆万吉种植的嫁接番茄正在温室里茁壮成长。姆万吉坦言:“我种的嫁接番茄已经收获三次,收成非常好,且不再需要太多的杀虫剂。”姆万吉表示,通过中国专家的培训,她掌握了精细的作物管理技术,每次收成的数量都有所增加。“当我把它们拿到当地市场时,顾客非常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购买。”姆万吉说。
中肯联合培养的农业技术专家斯蒂芬·吉滕古表示,嫁接番茄的果实相对更大,约五个即可达到一公斤,而传统品种需要七至八个。吉滕古认为,种植嫁接番茄能很好地帮助当地农民实现增收。吉滕古还说,未来计划帮助农民通过在线平台销售这些番茄。
图为2024年10月23日,农业技术专家斯蒂芬·吉滕古(右)向当地农民传授番茄种植技术(新华社记者韩旭 摄) “中国农业技术助力肯尼亚番茄种植户增产增收。”埃格顿大学园艺学专家、孔子学院外方院长约书亚·奥格温诺表示,该技术能够将青枯病发病率从90%降低到10%以下,产量由近乎绝收提高到亩产5000-6000公斤,每亩增收10万肯尼亚先令(约合5600元人民币)左右。当地很多农民接受了温室种植和番茄嫁接技术的培训,埃格顿大学还与农业企业建立合作,向当地农民供应嫁接番茄苗。
“通过引进番茄嫁接技术,示范点农户现在种植的番茄苗具有较强的抗病和生长能力,结果早,品质好,产量高,增产至少50%。”南京农业大学援非专家刘高琼介绍说,嫁接在中国是常用的技术手段,广泛用于瓜果蔬菜和果树的栽培。目前,项目已建立15个示范点,开展10余次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共有1000余人参加了培训。
图为2024年10月23日,南京农业大学援非专家刘高琼和当地农民玛丽·姆万吉在温室大棚里查看番茄种植情况(新华社记者韩旭 摄) 南京农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刘玉涛认为,中国农业嫁接技术在肯尼亚番茄产业成功落地主要得益于三个因素:
一是较为成熟的南南合作框架下农业技术转移、人员培训、技术示范推广模式。按照此模式,中国农业专家为肯尼亚带去本国优良的农业技术、管理经验及产业发展模式,助力肯尼亚减贫惠农。
二是双方坚实的合作关系和组织保障提升了项目运转效率。南京农业大学和埃格顿大学的合作始于1994年中肯政府间的高教合作计划。30年来,双方已构建了从“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到农业产业园区、减贫示范村的较为完整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体系。2013年成立的农业特色孔子学院成为推进双方农业合作的桥梁与催化剂。
三是基于需求满足和问题解决的技术转移保证了技术的成功落地。肯尼亚番茄种植受病害侵扰多年,严重影响当地的番茄生产和供应,专家学者以及农技人员、农民都迫切希望解决问题,积极参与嫁接技术推广示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