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贵 这辈子我最骄傲的事就是种树
全国绿化先进个人、辽宁省彰武县刘家村村民侯贵
心灵独白:
护住山林,才能护住家。
站在辽宁省彰武县四合城镇刘家村沙丘的高点遥望,绿油油的树分布在一处处沙坨子上,黄沙、绿树在蓝天映衬下显得格外秀美。这一美景的形成与彰武县四合城镇刘家村村民侯贵紧密相关。23年来,他在科尔沁沙地南缘植树造林,让连绵起伏、寸草不生的沙丘上多了一片片绿洲。
1951年7月,侯贵出生于彰武县四合城镇刘家村西树林屯。西树林屯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连绵起伏的沙丘,一眼望不到头。每到狂风来临,沙尘遮天蔽日,辛辛苦苦种下的庄稼就会毁于一旦,村民们深受其害。1999年春季,一场风沙将村民们刚栽不久的一片秧苗田吞噬了,担任村主任的侯贵感到无比痛心,于是他对村民承诺要植树治沙,保住耕地。
23年来,侯贵矢志不渝,植绿治沙,在2400余亩的沙地上种下了20多万株树木,在科尔沁沙地南缘筑起了一座抗击风沙的绿色长城。他说这些树就是他的孩子,也是他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事。
誓要改变刘家村的面貌
以前,刘家村每年至少要遭受三次风沙侵袭,风沙来的时候,遮天蔽日,连自己的家门都找不到,而庄稼更是折的折、断的断,几乎颗粒无收。风沙肆虐的程度,用侯贵的话来讲就是“整个村子要被吹跑了”。
“哪怕力量小,也得把植树固沙的担子挑起来。”身为村主任的侯贵觉得这事自己义不容辞,便马上和村民商量决定加入到全民植树治沙的行列中。
可这想法马上就遭到了身边人的反对。“你50多岁,年轻人都不敢鼓捣的东西,你能行吗?”“种树本来就不能保证成活率,更何况咱这沙子地。”
一盆盆的凉水从头顶浇下,没入侯贵脚下的沙土地里。侯贵的倔劲上来了,不但没有犹豫,反而更坚定了,他暗下决心,“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必须干,而且要干得漂亮!”
侯贵与国营四合城林场签订了3年造林试验协议,拿出家中全部积蓄,准备和黄沙“大战一番”。消息一出,倔老头侯贵成了村里的名人,有人说他疯了,有人说他有点儿傻,侯贵不在乎大家的议论,他心里很清楚,不靠点儿疯劲、傻劲,恐怕制服不了科尔沁的风沙。
说干就干,侯贵一刻没有停歇,马上开始了前期准备工作。由于资金有限,他把一切从简作为造林原则,“买现成的树苗成本高,自己扦插育苗经济又实惠。”县里每年都开展植树活动,扦插育苗几乎是每个彰武人的必备技能。
为了寻找适合扦插的杨树枝条,侯贵拿着镰刀转遍了村里的山头。“春天栽种下去的枝条,秋天就能长到1.5米高。”侯贵说,长到这么大的苗木就能进山移栽了。
2001年秋天,侯贵背着育好的杨树苗和工具进山,栽种了第一批树苗。结果树苗在沙丘地上立不住根,遇到大风天,就被连根拔起,种下去的树苗成活率不到一半。
“有的地方得种三四回才能扎下根,一双胶鞋穿不到10天就得换新的,后来我索性光着脚干活。新栽的树苗浇完水四五天后再去看,地表就又有近10厘米的干沙了。”第一年忙活完,侯贵种活了300亩杨树。自此,侯贵每天的生活与植树固沙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就这样,在和风沙无数次的较量与博弈后,侯贵渐渐摸索出了一些治沙造林的经验。小树苗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一株一株地增加,一片一片地延伸,这片黄沙也慢慢地停下了“进犯”的脚步。
经过23年的艰苦努力,侯贵在荒山上个人栽树2400亩,他栽种的26万余株树中,有20万株存活下来。他凭着一副瘦弱的肩膀和满是老茧的双手,将荒芜之地变成了大漠绿洲,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生态财富。
刘家村治沙植树区
守林 护林 爱林
从小在风沙环境中长大的侯贵深知树林有着保护家乡环境的重要意义。“护住山林,才能护住家。”侯贵说,树种完了不能不管,就像小孩一样得看管着,才能成长成材。
为了便于管理看护,侯贵在林地旁建了一间简易护林房。这间护林房是单层砖和着黄泥垒起来的墙体,房盖薄,保温效果差。侯贵吃住都在这间房里,他一住就是14年。
造林不易,护林更难。谈到护林之初,侯贵很是伤心。“为了护林,没少和周边村民撕破脸。”周边村民主要以种植玉米和养殖牲畜维持生计,牛羊多为放养模式。由于大家保护林地意识不强,不少人来这里放牧,牛羊经常啃食野草,有时连带树叶和枝条也一并啃食折断,这给侯贵的护林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
近年来,政府不断增强造林护林的宣传,人们的护林意识逐渐提高,在林区放牧的人也越来越少。侯贵身上的担子轻松许多,但他还是一刻不敢懈怠,坚持每天巡山两次,在心里默默记下巡查情况。
林子长起来了,很多人以为这下子侯贵发财了。但在侯贵心里早就下了决心:谁也不能赚砍树卖树的钱,把这片林子毁了,那就是把刘家村的绿水青山 毁了。
如今,在侯贵的努力下,刘家村的人工种植林不断扩大,不少周边村民也改变观念,主动造林护林,为家乡的生态环境改善贡献力量。昔日黄沙覆盖的山地,有了松鼠、野兔等野生动物的踪迹,“沙进人退”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造林是百年大计,得有长远规划。”侯贵说,实现目标,首先要确定树种品类。由于杨树不耐干旱,很容易枯死,所以侯贵决定不再使用杨树树种了。经过多年的实际观察,他发现山里的油松长得茂盛,几乎没有出现枯死现象,能够适应干旱环境,侯贵决定要在林地改造中把油松放在第一位。
侯贵在咨询专家后得知,单一的树种不适合大面积造林,容易引发严重的病虫害,导致整片山林尽毁。经过多次和专家讨论,侯贵认为使用五个以上的树种最为理想,而且树种要具备以下性能:必须属于乔木,能适应山林生长环境,有超强的抗旱抗风能力。最终,侯贵选定了油松、元宝枫、樟子松、云杉、侧柏、皂角等树种。
在侯贵眼中,这片树林就是自己的孩子,从养育到成长再到成材,他每天都上山悉心照料看护,生怕错过孩子的成长。
“我这一生和沙漠有缘,只要做好治沙造林一件事就知足了。”站在沙丘顶上,侯贵指着不远处一片郁郁葱葱已经成林的树木说,这一片林子就是自己心中最美的风景。
把永不服输的精神传承下去
为造这片林,侯贵先后投入50多万元,负债10多万元。很多人都说他傻,他却说:“我这一生和沙漠有缘,能做好治沙造林这一件事就知足了。为了实现当初对村民的承诺,给村民带来幸福,给子孙后代留下沙丘上那一抹绿色,我要继续干下去,把这片林子造好!”
侯贵的梦想是在辽宁和内蒙古边界上筑起绿色长城。谈起未来规划,这位今年已经73岁的老人还打算利用几年的时间植树造林,争取各种树木总数超过30万株,把这片树林打造成一流的防风固沙林。
不仅如此,他还计划在固沙林中套栽些山杏、扁杏和桃苗,获得一些经济收入,再把收入投放到固沙造林中。他说:“电已经拉上山,打井能出水,有了这些条件,铁下心来干,保证能成功!”
“只要有点钱,我一不修房子,二不买新衣服,全换成了树苗。只要我还能动,我就坚决不下山,坚决把种树造林坚持下去。”侯贵充满希望地说。
侯贵用23年营造的大漠绿洲,如今已经成为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的一处现场教学点。在侯贵荒山造林点和辽宁省沙地研究所共同开设实践课,各辟出100亩沙荒地,学员可以进行义务植树,营造“先锋林”。沿着侯贵治沙的脚步,每年有数不尽的学员到这里学习种树经验和治沙精神,激发了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和干事创业的激情。
如今,在过去连绵起伏的沙丘上,满目是绿茵茵的树木,再也看不到一点荒沙了。侯贵也荣获“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辽宁好人·身边好人”“第九届辽宁省道德模范候选人”“全国绿化奖章”等称号。2021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他光荣出席了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并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更让他激动万分的是,他作为受邀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2023年11月19日他还参加了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南昌年会,并获得2020-2021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殊荣。
这些荣誉是国家给予他的肯定,也成为他继续努力抗击风沙的动力。在侯贵心里,给子孙后代留下自己亲手打造的一片林海,助力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造福人民群众,才是他最大的骄傲。
“我们彰武治沙真的非常不容易,只有一代接着一代干下去,才能把这件事干好干实!”侯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