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内蒙古|阴山脚下的绿色守望者
7月的塞外北疆草木葳蕤,连绵旖旎的大青山绿意盎然。
绿树成荫的道路穿村而过(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时值一年旅游旺季,这几天,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榆林镇的东干丈村“窑洞人家”和“梦境空间”星空露营地成为市民的热门打卡地。
东干丈村距离呼和浩特市区37公里处,其四面环山,属呼和浩特的“东大门”。
远山拥黛,绿树绕坡。行驶在东干丈村绿树遮日的林荫道上,公路两侧山坡松柏滴翠,杨树成行。还有大片油菜花开得烂漫多姿。
车在路上走,人在景中游。徜徉于水墨画般的村景中,一排排红瓦白墙的仿古村落映入眼帘,特别是文化墙上涂鸦画,透着浓浓的时代气息。
“不光是外墙好看,院里屋内的装修布置也不亚于咱城里人。”东干丈村驻村第一书记王俊龙告诉记者,近年来,伴随着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实施,呼市远近郊区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多居室大平房,不少村民告别了柴火时代,改为天然气、液化气和电等清洁能源做饭,就连取暖也用上了电取暖。
“住在村里每天在鸟儿的鸣叫声中起床,呼吸清新畅意的空气,远山近景兼是绿,养眼怡情。”最让王俊龙引以自豪的是村里的清新的空气和良好的自然环境。
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这里还是荒山秃岭,黄沙漫漫,生态极其脆弱。
“风沙刮起来有时黑乎乎的,白天还要点灯。”这是村民记忆里的家乡。
作为内蒙古水土保持的重点村,东干丈村植树造林的光荣传统由来已久。当时担任植树队队长的孟二珍带领着同村十多名“铁姑娘”造梯田,挖树坑。眼看着姑娘们一个个嫁到了外村,老支书心急如焚。
在老支书的盛情推举下,1983年的春天,工作大胆、泼辣、吃苦耐劳,曾经到山西大寨参观过梯田改造和植树造林的王计云被推选为东干丈村妇联主任,继续带着村里的妇女姐妹植树造林。
“巾帼妇女植树队”老队员依然坚守植树一线(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三天之内,村里的植树报名单上有了张二兰、武青连、张二妞、郭秀珍、郭秀珍、周秀萍、王喜梅、孟二板、张妙花等19人。这张保存至今的“绿色宣言”签名状成为她们追求“绿色梦想”的时代印记。
就这样,王计云带领着 “巾帼妇女植树队”不分昼夜地开始了战天斗地的绿色征程。她们拿着铁锹、铲子、水桶扛着树苗,在沟壑纵横的半山坡挖坑种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延续了41年。
从沙土飞扬到满山绿野,东干丈村人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
如今,这19位同村姐妹都已年届七旬,有的常住市区。每逢春天植树时间,她们都要相约回村,继续植树,一起守护她们用青春打造的“三八林”。而年过70岁的王计云被村委会聘为护林员,身体依然硬朗的她主动请缨,担任植树“顾问”,指导村民种树,将自己积累几十年的种树经验传授给大家。
“我们没有辜负老书记和老主任们的期望与托付。”王俊龙告诉记者,四十年来,历任村委班子在市、区、镇三级政府的支持下,将东干丈村列为呼和浩特市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重点行政村。截至目前,东干丈村生态林达到1.5万亩森林。2019年12月,东干丈村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国家森林乡村”。
大山绿了,生态好了,该村开始探索一条“绿富同兴”的发展之路。近年来,东干丈村以万亩生态林和大黑河水系为依托,因地制宜打造了窑洞特色主题民宿、生态采摘示范园和露营基地,成为市民郊游好去处和增收富民好试点。
东干丈村资源禀赋深厚,不仅有着城里人奢望的绿水青山,也有光荣的红色历史和悠久的赵长城遗址。
采摘园里的西红花长势喜人(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今年,赛罕区榆林镇还抢抓政策优势和农文旅体融合新风口,推广“村委会+公司+产业”的发展模式,指导东干丈村委会注册成立蒙景源旅游有限公司,以市场模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在原有大棚采摘、窑洞民宿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打造集研学、采摘、住宿于一体的全季旅游田园综合体项目。项目总占地50亩,包括农耕文化园区、大棚采摘区、红色窑洞区和特色创意民宿区。
在大棚采摘区的48座大棚里,有的蔬菜已经采摘完成,开始了新一季的种植。还有的大棚里种植了蓝莓、无花果、油桃等水果和蔬菜。
“棚棚有特色,季季出新品。”对于特色种植,王俊龙有了未来的安排。他表示,如今的东干丈村正在擘画“绿色村庄、绿色银行、绿色效益、绿色共享”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走进东干丈村,曲径通幽之处,创意民宿观光旅游区尽收眼底。一孔孔依山而建的各式窑洞民宿,原生态的农家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窑洞人家”(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走进窑洞,在裱有炕围的大炕上,羊毛毯、粗花布棉被码放得整整齐齐。窑洞里摆放的老物件直击记者的儿时记忆。据介绍,该村现已建成了7栋创意窑洞民宿。
在北边的半山坡上,设计别样的“梦境空间”星空房点缀在蓝天白云间。顺着木栈道拾阶而上,一路小桥流水、鸟语花香。蒙古包似的露营民宿散落山坡。在这里,游客可以躺在床上听音乐,夜晚观满天繁星。还可在烧烤区参加音乐派对,品美酒吃烧烤。
截至目前,该创意民宿区一期打造了8座星空宿舍、5个天幕。
“梦境空间”星空房依山而建(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东干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高利兵告诉记者,曾经的东干丈村并不富裕,但是在整村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下,东干丈村已经成为呼和浩特市新农村“典型示范”。村民感受着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尝到了村集体经济带来的甜头。近两年来,该村不断发展村集体经济,很多村民的土地被流转租用,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则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务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以前家里一年收入不到一万元,现在每个月平均收入4000元。”对于当下的生活,东干丈村村民孟怀礼表示坦然知足。目前,村里有40多名村民在村委会集体经济实现就业。他们再也不用背起行囊外出打工,而是在家门口乐享乡村振兴发展的成果。
村里建起了农耕文化馆(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在红色教育展馆里纵览红色岁月,在农耕文化馆里寻找农耕文化的历史足迹。还可以住创意民宿,品尝农家风味,在大棚里采摘绿色天然瓜果蔬菜。”高利兵向广大游客发出了热切邀请。(实习生 邸寒宇 陈紫琦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