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榜样丨一场半个世纪的绿化“接力赛”——泾川县官山林场50年植树造林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纪实
一场半个世纪的绿化“接力赛”
——泾川县官山林场50年植树造林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纪实
50年前,官山是名副其实的荒山,难觅绿色。
50年后,官山是名副其实的青山,林木苍翠。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从一颗刺槐到万亩林海,泾川县官山林场每棵树的年轮里都记载着林场人不懈奋斗的绿色梦想。
拓荒“植绿”的坚守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70年代的泾川官山是一片人烟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的荒沟秃岭,仅有的耕地也是典型的跑土、跑水、跑肥“三跑田”,住在附近的村民从春到秋,犁地、播种……苦没少下,广种薄收,连个籽种钱都收不回来。
如何改变恶劣的生态条件?造林绿化,势在必行!
1974年,官山林场成立了。住在官山附近的村民迁出来了,一批又一批官山林场人走进去了。
一场横跨半个世纪的造林绿化“接力赛”在泾川官山全面展开。
无数个日日夜夜,官山林场几代干部职工风餐露宿,顶风冒雨,啃窝头、吃野菜、喝冷水、住窑洞……现在的官山上,依然有那代人生活过的痕迹。
“那会儿条件是真苦,缺水少粮,路还不通,很多职工最后都得了风湿病和胃病,提前退休了。”今年90岁的袁玉贤,是官山林场第一代造林者。50多年过去了,老人对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依然印象深刻。
“1975年的冬天去高平粮站打面,回林场时因为路滑架子车翻了,掉到沟里把锁骨骨折了,当时没车,我只好一个人走到县医院住了15天。”
“那会巡林的时候回趟家不容易,十天半个月才能回去一趟,家里好多事都顾不上。”袁玉贤的讲述断断续续,沉浸在那一段段难忘的岁月里。
从刘家塬到中沟,从前山到东沟……20多年的时间里,袁玉贤走遍了林场的每个角落。
无数次徒步巡山,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黄布胶鞋。多年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当年那个大步流星的青春身影,如今已是鬓发染霜。
1988年,袁玉贤退休了,但他对林场的感情却深深地刻在了骨子里。
一棵接着一棵栽,一代接着一代干。
1991年,宋文元通过招工来了林场,这一干就是33年。
“我也没想到自己能坚持到现在。”宋文元说,造林的苦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每天早上四五点钟起床,背上水和干粮,扛着植树工具和苗木,步行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山路,一干就是一整天。为了保证苗木的成活,刚开始都是担水浇树,后来才用拖拉机拉水浇树。
记忆最深的是刚做好的一锅鸡蛋汤,挑了一担水的功夫被塌方的窑洞埋了……
虽说有一份工作,但因是官山林场的“种树人”,宋文元被家人埋怨心里只有树没有家。
1992年,林场职工自建了土木结构的平房,但缺水依旧是最大的难题。于是,大家轮班从镇上拉水,或是用桶到沟里担水,直到2014年外管网改造,才彻底解决了林场职工的缺水问题。
再难,再怨,树,都得一棵一棵种出来。
2001年造林2000亩,2003年造林9000亩,2017年,林场组织全体职工连续奋战,在三家村亢家山植树40万株……这些,宋文元都清楚地记得。
在荒山上种树,不是一件轻松事。特别是官山林场的树种主要是刺槐,较为单一,密度也大,随着林木的不断生长,部分树木已经枯死,极易引发森林火灾。
为此,林场采取抚育、间伐和退化林分改造等措施,先后完成林木抚育1.5万亩,退化林分改造8500亩,有效改善了林分质量。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漫山遍野的绿色都是一代代林场干部职工用汗水换来的。”宋文元说,经过跨世纪持续播绿,如今的官山林场经营总面积2.5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5%。
绿色在变浓、延伸……官山上的一棵棵刺槐,像一道绿色屏障,锁住了风沙,更播撒下希望……
护林“守绿”的传承
“其实,最难的还不是挖树窝,而是搬运苗木上山。坡陡,连路都没有,骡子无法走,只能靠人背……”7月4日,在林场建场50周年的宣讲报告会上,退休职工党秀峰分享着他们那一代人的造林护林经历。
此时,坐在台下的尚会军边听边记,格外认真。不仅仅因为他是单位的文书,而且两人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退役军人。
“那会刚来的时候,年轻饭量大,分的口粮不够吃,吃了上顿就断了下顿,经常是凌晨四五点天还没亮,就起床准备干活了。”党秀峰说。
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凛冽寒冬,陡峭的山路上总有党秀峰的身影。就这样,与时间赛跑,同风沙鏖战,送走一个个春夏秋冬,迎来一个个寒霜酷暑,党秀峰坚守林场,植绿护绿36年。
“现在的林场变化很大,职工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看着越来越多像小尚一样的年轻人选择走进林场守护绿色,党秀峰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回首来路,他欣慰地说:“林场能有今天的发展,这大半辈子就值了。”
2015年,党秀峰口中的“小尚”尚会军转业来到官山林场,接过党秀峰的“接力棒”当起了巡林员。
4个管护站,24小时值班,不敢有半点疏忽。刚开始负责西沟区的尚会军每天上午、下午要各巡林一趟,最近的地方5公里,最远的10多公里。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尚会军每个月至少有20多天吃住在山上,在林场防火的关键时期,甚至1个多月都不能回家。
2017年12月,在巡林过程中,由于杂草覆盖,一不小心踩空掉下山沟,还是同事丁文发费了老大劲才拽上来,两人摸黑回到西沟管护站。
2022年11月,由于是护林防火的关键时期,尚会军把住院的父亲开车送到县医院门口就匆匆返回了林场,等到忙完再联系的时候,才得知老人已经自己办理了出院手续回家了。
这些事,尚会军从来没有抱怨过。苦不苦?尚会军说,“守住这片绿色,是职责所在”。更何况,比起“老班长”他们提着煤油灯、住着土窑洞来说,现在的条件已经好多了。
“先顾树、后顾家”,这是党秀峰对尚会军的嘱托,也是尚会军对党秀峰的承诺。
时至今日,尽管生产生活条件与建场之初比已大为改善,但官山林场人的工作时间表仍然写满辛劳与付出。
在非防火期和巡护之余,尚会军和他的同事还承担着绿化补植、病虫害防治、森林抚育、林道维修等工作。由于林区面积大、人员少,每一项生产任务都非常繁重,而且往往是一项接着一项。
变化的是面貌和环境,不变的是坚守和信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官山林场的职工,有三分之二是退役军人,从建场之初到现在就有32人。
“退伍不褪色,退役不褪志”。“老党”退休了,“小尚”又会顶上,“两代人”手上爬满的老茧是岁月风雨中留下的印迹,见证了他们的传承。
一座山、一片林、一群人。只要有像党秀峰、尚会军这样用青春换青山的坚守和付出,官山的绿色就永远不会变少。
如歌的岁月里,官山的绿意更浓,更鲜艳。
发展“富绿”的探索
进入新世纪,官山林场也相继迎来了一系列变革。
2003年,林场被确定为公益性一类事业单位,副科级建制,隶属泾川县自然资源局管理,设立综合管理岗8个,专业技术岗38个,工勤技能岗32个,将78名在职人员全部纳入全额事业编制。
2020年,投资600万元,在林场修建林区防火道路10公里,方便了护林防火车辆通行,也起到了防火隔离带作用,有效提高了应急管理能力。
2021年,通过实施国有林场扶贫项目,对林场现有27间土木结构房屋进行了升级改造,维修了场部办公楼,对5公里柏油路面进行维修,增设了健身器材,林场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善。
“富绿”的道路陡且长,但在这条路上,官山林场人的步伐越来越快,脚下的路也越走越宽广。
“更新观念,思路决定出路”。1999年,林场开始走“生态优先,转型发展”的路子,调整和优化林业经济结构,发展生态旅游、种苗开发、果园建设等特色产业,盘活绿色经济。到2002年,各类乡土树种、名优花木达到42种10万多株,经济价值300多万元。
“种这些经济林,就是想尝试着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林场闯出一条新路子。”官山林场场长史再军说。
山绿了,环境好了,植树造林的效应就显现了出来。“现在巡林经常能看见野鸡、中华麻头鸭的身影,林子里还有野兔、豹猫、野猪、果子狸等野生动物。”宋文元说。
现在,林场又有了新的“使命”——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提供生态公益服务,开展保护自然资源的宣传教育和林业科技推广、实验示范。
林场也相继建成了植物园、纪念馆,还被评为甘肃省第一个青少年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先后接待中小学生1.9万多人次,生动讲述“荒山变林海”背后的故事。
举办槐花旅游节,通过特色美食节、书画摄影展、秦腔戏曲演出等活动,带动周边群众灵活就业。林场也成为一个集动植物保护、纳凉消暑、健身休闲为一体的旅游景区,林业发展效益显著提升。
如今的官山十万洋槐林,夏季里兜头盖脸的槐花香,叫人闻之欲醉,“天然氧吧、秀美官山”的品牌愈加鲜亮。
“我们在抓好实施8万亩陇中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项目的同时,积极谋划‘三北六期’项目26万亩,不断探索可持续、可循环、可发展的生态治理模式,推动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泾川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吕俊英说。
一座小小的官山,只是泾川造绿护绿的一个点,从此泾川由点连线、扩线成面,涂染这枚状如树叶的美丽大地。截至目前,泾川县森林覆盖率达47.25%,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2.63%,先后荣获“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的背后,官山林场的绿色贡献功不可没。毋庸置疑,生态林业建设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在泾川得到了生动诠释。(李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