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关区:阳荷种植促增收
寻果、采果、分拣、装袋过秤……
8月6日清晨,在七星关区燕子口镇雄狮村庆阳组的阳荷基地,采收阳荷的村民们早早下地,在阳荷丛中穿梭搜寻,中间不时传出一阵阵欢快的交谈声。
雨后的田野,被一层轻纱覆盖,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草木交织的清新。天降甘霖之后,茂密的阳荷丛中,阳荷悄然探出深红鲜嫩的身姿,镶嵌地里。
随着清脆的采摘声,一颗颗阳荷被小心翼翼地摘下,它们将很快被收购商打包冷藏,然后运往各地市场,成为消费者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采摘阳荷
“前几天每天采两、三千斤。这几天进入盛采期,加上下了点雨每天至少可以收4吨。第一茬批发价7块,这几天均价5块。昨天发一车5吨去浙江,单价5块8。”看着今年阳荷获得丰收,贵州川铭阳荷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严光荣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说起阳荷种植,严光荣有一段曲折艰辛的故事。
早年间,为了养家糊口严光荣和丈夫罗永康辗转在浙江、福建等地石材加工厂务工。一次严光荣到菜场买菜,“看见菜商罢脚(结束)的阳荷都卖25块钱一斤,觉得不可思议。”
一番交谈严光荣见识了阳荷的价值。在福建、浙江,早市新鲜的阳荷每斤卖价接近40元。和丈夫商量一番后,两人决定开展市场调研,也因此结识了闽浙一带的蔬菜批发商。
说干就干,2009年,严光荣和丈夫带着几年打工攒下的积蓄回乡种植阳荷。流转土地、四处买种、寻找技术,扩大规模。
采摘阳荷
严光荣深知,要规模种植,种子是关键。
在严光荣老家及周边寨子,村民都是在房前屋后零星种植。
在严光荣的老宅旁,一丛茂密的阳荷蓬勃生长,严光荣介绍,那是她婆家曾祖母栽种,家里栽种的阳荷第一拨种子就是从这里分出来的,如今靠着阳荷种植严光荣的产业越来越壮大,对这丛阳荷的敬畏愈发明显。
“那些年,我们两口子经常一人骑着摩托车下乡去收阳荷种,四川泸州、云南昭通这些地方我们都经常去。”一番辛勤劳作,初具规模。严光荣夫妇的家底见光了,夫妇二人栽下了阳荷又继续到福建务工。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2015年以严光荣丈夫罗光荣名义注册的七星关区永康阳荷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
2019年,严光荣成立贵州川铭阳荷种植有限公司。
目前,严光荣自己家种植5000亩,辐射带动村民种植6000亩。
农技人员开展田间指导
“早上凉快的时候我们就抓紧时间多采点,这几天下了点雨,阳荷长得快。”村民孙尚芬把自家的5亩地流转出来种植阳荷,采收阳荷的时节又到基地务工,8角一斤,按劳计酬。
夏末秋初,正是阳荷盛产时节。
阳荷,又名襄荷、野姜、山姜、莲花姜等,属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素及多种氨基酸,是一种高膳食纤维蔬菜,被称为“亚洲人参”。
“阳荷喜欢阴凉,和生姜相比,阳荷有着更强的生命力,可以说是一种‘懒人蔬菜’,栽下一茬可以连续采收二三十年,不管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它都能生长得很好。”严光荣说。
酷暑当下,新鲜阳荷或清炒或凉拌或腌制,以其肥厚的茎秆和清新的口感,成为了消夏避暑的美味。
今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作办公室公布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第十二批)认定名单,严光荣的贵州川铭阳荷种植有限公司阳荷基地被授予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观察阳荷长势
“我们能够走到今天确实不容易,要感谢的人太多,现在就是把品质做好,要对得起帮助我们的人们。”谈及创业经历严光荣心潮澎湃。
在生产上,贵州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以及市、区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组织开展技术服务和“揭榜挂帅”,激励农业技术人员广泛深入基层,围绕生产示范、农技推广、技术培训、绿色防控等农技服务,并邀请贵州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谭国飞副研究员为阳荷深加工提供科技支持。
在厂房布局、设施设备调试安装、食品安全工艺上,七星关区市场监管局清水铺分局专人指导,靠前服务。
在资金支持上,毕节农商行燕子口支行了解到情况后,通过“简化信贷资料,优化审批流程,降低融资成本”等举措,为企业发放贷款,帮助企业解决了修建冷库、人工工资等日常周转资金难题。
阳荷品质良好
这段时间,罗永康一直泡在冷库和加工车间建设的工地上,眼见着阳荷进入生产期,他的心里既焦急又期待。
2023年,罗永康小儿子罗江川尝试在网上借助电商平台销售阳荷,因品质良好,销量喜人,当年销售额就达130余万元。
今年,严光荣流转土地自种阳荷达5000亩,辐射带动周边亮岩、林口、清水铺、阿市、撒拉溪、长春堡等地群众种植6000余亩,和孙尚芬一样的既流转土地又在基地务工的挣钱的村民越来越多。
“按照当下阳荷的行情,今年挣600万不得问题!”严光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