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馆里“种”一棵树
校园是无边界的课堂,学习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角落,一棵树、一片叶子,甚至一粒种子都是课程资源。四川省成都市天府中学附属小学校园占地182亩,超过40%的面积还给了大自然。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和“浪花班”的学生一起在森林般的校园里开展各种项目式学习,与“一粒种子”共同成长。
育种:建一座“种子大厦”
2023年春,我和学生一起踏上研学之旅,探寻“从一粒种子到一棵树的秘密”。我希望在更广阔的天地,利用更多元的课程资源,让学生自然地进行自主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我是谁”“我要怎样长大”“我能成为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开启对自我的内在探索之旅。
我们走进成都丹景山种子博物馆,观察种子形态,探究种子的生长奥秘,设计制作种子主题美术作品,用一粒种子将智育、美育、德育融合,让学生直观感受生命的奇妙。植树节,我们前往成都天府新区云鹭生态园,观察幼苗的形态,深入田间体验苗圃种植。在校园农场,我与学生一起亲手育种,记录种子生根、发芽、破土的全过程。孟春时节,我又带着学生奔赴四川广元的翠云廊,亲手触摸千年古柏,感受生命赋予岁月的意义。学生说:“比起做一粒种子,我更想成为一棵树,像‘张飞柏’那样,顶天立地、枝繁叶茂。”
回到校园,我和学生思考着还可以用种子做些什么。经过“头脑风暴”,我们决定共同设计制作一件名为“种子大厦”的装置艺术品。
“种子大厦”是用问题垒起来的——怎样设计“大厦”的外观与内部结构、如何凸显种子的纹理和颗粒感、如何使用无影胶与UV灯……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如同砌好了一块砖、架好了一道梁。学生在合作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习得知识与技能,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构建。学生还为入住“种子大厦”的“种子家族”创编了38个故事,制作了作品说明书,赋予了作品蓬勃的生命力。最终,我们的“种子大厦”在成都A4艺术馆展出。
育苗:建立生命的连接
2024年春,我们“浪花班”与本校中学部跨学段合作,在学哥学姐的帮助下,学生调查校园树种,统计树木数量,制作知识卡,描摹树木生长状态。经过调查,学生得知学校有高大乔木203棵、中型乔木562棵、花卉乔木439棵,大家不禁感慨:“原来我们生活在一片森林中。”
植树节前,“浪花班”捐赠了一棵桂花树,我们将其命名为“浪花树”。随树一起埋下的还有39封“亲子联名信”。种树的前一晚,很多家长留言说:“今晚是边写边哭,好像明天孩子就要毕业了一样”“爸爸写了好多,最后删删减减只留两句话”……
在“浪花树”下,学生认真背诵《树之歌》,观察它发芽、抽枝、长叶,与树共生长。联想起在翠云廊见到的古柏,有的学生在树下虔诚许愿,希望“这棵树也能活得像古柏那么久,长得那么高”。学生问我:“所有许下的愿望都会实现吗?”我很郑重地说:“那些小时候你认为到不了的地方、见不到的人、实现不了的愿望就像一粒粒种子,只要你把它种在心田、时时浇灌,就有长成参天大树的可能。老师已经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相信你们也能做到。”
没有哪种生命是孤立的。从观察一棵树到种下一棵树,我们通过某些方式将生命与生命连接起来,将内在的、难以洞察的成长外显化,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帮助学生利用外在世界理解内在世界。这就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育人:赋予一棵树双重生命
2024年夏,成都A4美术馆举办“iSTART第十届儿童艺术节”。这一届的主题是“小自然,大家庭”,要求参展作品“立足于家庭和自然的重叠点,融入对自然生态、社群联系和乡村美育等内容的深入探讨”。
如果在A4美术馆造一棵艺术装置树,它会是什么样呢?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开始了热烈讨论。“这棵树是什么样、由哪些部分构成、设计理念是什么”“这棵树有多高、直径多少,用什么材料”“当想法无法实施时该怎么办,有没有备选方案”……随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被提出、被解决,学生心中的那棵“树”的模样越发清晰。
一周后,40份图文并茂的手绘设计图在学生、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下“生长”了出来。经过与美术馆的多次讨论以及对设计图的不断迭代,最终我们决定制作一棵手掌形的大树。大树的枝干被分为4个主题区域:“树的再生”主题区展示学生用废旧小铅笔头制作的环保小树、小房子;“树的生灵”主题区展示学生用超轻黏土制作的各种动物;“树的倩影”主题区用学生与校园内树木的合影装饰;“树的心愿”主题区展示学生创作的关于树的小诗;在家长的帮助下,我们将所有设计图制作成抱枕,放进树洞,成为可以翻看的“生命之书”。
布展过程就是育人过程。学生在现场直面真实问题的挑战:怎么让树枝粗壮一点,绘画作品怎样与树融为一体,树干的肌理感不足怎么办,如何让枝叶显得更加茂盛……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断优化思路、修正方案、寻找最优解。这何尝不是深度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
布展现场也是育人现场。蹲在地上的师生、站在梯子上的父子、钻进洞里的姐弟……这些不可复制的瞬间成为与树共生的记忆。多年后,学生可能不会记得这一天学到了什么,但一定会记得这棵树所包含的亲情、友情、师生情。
2024年“六一”儿童节,我们的作品“生命之树”在成都A4美术馆展出。有参观者说:“这件作品中生长着两棵树,一棵艺术性地生长在美术馆,一棵真实地生长在孩子心中。”
从一粒种子出发,我们的目标直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会像种子拥有蛰伏的耐心、发芽的力量与破土的勇气,像树一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直到“顶天立地、枝繁叶茂”,而学生的探索欲,协作精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是这棵树上开出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