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地适树破解石漠化治理难题——以四川省威远县桤木种植为例
一、引言
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地区面临的严重生态问题之一。它给当地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寻找有效的治理方法,恢复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其中,为避免盲目种树导致成活率低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不理想,科学选树显得格外重要。桤木作为一种适应性强、生态功能显著的本地树种,在石漠化治理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笔者以四川省威远县为例,对桤木树种在威远县自然环境条件下适宜生长进行实证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了推行桤木种植有效治理石漠化的现实路径。
二、威远县石漠化现状及其治理的探索实践
(一)石漠化面积及分布
威远县是四川省石漠化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岩溶地区。全县岩溶地区土地总面积213.9平方千米, 占土地总面积的16.6%。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108.24平方千米, 占全县岩溶区土地面积的50.6%;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39.59平方千米, 占全县岩溶区土地面积的18.5%;非石漠化土地面积66.07 平方千米, 占全县岩溶区土地面积的30.9%,主要涉及威远县越溪镇、新场镇、庆卫镇、镇西镇[1]。根据2012年-2014年期间的统计数据,威远县治理岩溶区土地面积150.45平方千米,治理石漠化面积59.38平方千米。其间,在县域内新场河、越溪河流域的越溪镇、新场镇、庆卫镇、镇西镇,以及釜溪河流域的黄荆沟镇等地开展过石漠化综合治理。
石漠化土地在威远县域内的集中性分布,部分区域石漠化程度较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
(二)石漠化成因
1.地形地貌:威远县属四川省盆地低山和丘陵区,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气候条件:威远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暖湿气候,年均气温较高,降水较为丰富,但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旱季和雨季分明。在旱季,降水稀少,土壤水分蒸发量大,容易导致土壤干旱,加速石漠化的发展。
(三)石漠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农业生产受限:石漠化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农作物产量低,农民的收入受到影响。
2.人畜饮水困难:由于石漠化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水源涵养能力差,加上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导致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
3.生态系统退化:石漠化的发展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威胁。
(四) 桤木在威远县石漠化治理中的实践
近年来,威远县在石漠化治理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采取了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石漠化治理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任重而道远。大量的资金投入、专业的技术支持、优质的树种选定等等,都是制约威远县石漠化治理的瓶颈因素。其中,树种选项方面,桤木作为探索实践对象,通过对部分乔灌类别和不同科属种的植物类比后,发现在石灰岩质基壤上桤木的生长效果和石漠化治理效果优于其它树种。
△威远县以桤树开展石漠化治理效果
三、桤木的特性
(一)桤木的适生条件
桤木(Alnus)别名水冬瓜、水青冈,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在海拔200米-2800米、年均气温12℃-18℃,最热月均温2℃-22℃、绝对最低温-13.50℃、年均降水量900毫米-1400毫米的丘陵山地生长良好,多分布于河滩及溪沟两旁。
1.适生立地条件:桤木喜温、喜光、喜湿、耐水。要求土壤和空气湿度大,但在土质较干燥的荒山、荒地亦能生长。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不高。
2.生物学特性:落叶乔木,高达40米,树干通直,树皮灰褐色,鳞状开裂。叶椭圆状倒卵形、椭圆状倒披针形或椭圆形。花期2月~3月,果熟期11月中旬。桤木生长迅速,成林快,一年生苗高可达1米以上,一般3年郁闭成林。10年生树高12米-15米,胸径14厘米-16厘米。在适宜的条件下每年树高生长可达2米,胸径生长2厘米以上。此外,叶含氮量丰富,可泡田沤肥。根系发达,根瘤菌多,可固氮、固土、防塌、涵养水源。桤木具有生长迅速、适应性强的特点。它能够在较为贫瘠的土壤中生长,对干旱、瘠薄等恶劣环境条件具有一定的耐受性。桤木的根系发达,能够深入土壤,牢固地抓住土壤颗粒,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同时,桤木的萌芽能力强,在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能够迅速恢复生长。
(二)桤木在威远县的适生条件
1.地质地貌:威远县境地质构造为荣威穹窿和新店子向斜,地貌为低山、丘陵。[2]
(1)低山区一般海拔500米-800米,最高920米。区内出露地层为三叠系石灰岩和砂页岩,抗蚀能力差异大,构成不同形状的低山地貌,分穹窿北翼峡谷低山、穹窿南翼单面山和穹窿核部溶蚀槽谷低山。穹窿北翼峡谷低山分布在越溪、新场、山王等镇域内,出露地层为须家河组厚层砂岩和页岩,经渗蚀切割,发育成方山、台地、深沟峡谷。溶蚀槽谷低山系出露地表的三迭系中下统碳酸岩层,经淋溶侵蚀,发育成以新场镇为中心的溶蚀槽谷低山地貌。[2]
(2)丘陵区一般海拔300米-400米,由于抗蚀能力不同,有高、中、低丘陵之分。高丘一般海拔400米-550米,为侏系自流井组泥页岩、砂岩、薄层石灰岩,岩层软硬相间,土壤风化程度浅,矿物养分多,但地形起伏大,植被稀,水土流失严重,分布在镇西域内;中丘一般海拔280米-400米,系沙溪庙组棕紫色厚泥岩和灰黄色长石英砂岩组成,多方山、温岗状丘陵及馒头丘,分布在严陵、龙会、镇西等镇域内;低丘一般海拔290米-370米,系遂宁组棕红色泥岩,沙质泥岩夹泥质、钙质或石英砂岩,岩层多呈水平状,坡项多为泥页岩,节理发育,极易风化,经冲刷淋蚀形成圆顶状、馒头状缓丘坳谷及宽谷地形,分布在镇西镇域内。[2]
2.气候水文:
(1)威远县域属亚热带暖湿季风性气候区,其特征是温暖湿润,冬暖春旱,夏热秋凉,四季分明。冬干春旱,夏秋多雨,无霜期长,日照时数较少。分低山温凉湿润区和丘陵温暖湿润区。年平均气温18.7℃-17.2℃,[2]最高气温42℃,最低气温为零下5.5℃。四季无冻土,平均无霜期392天。年平均降水1003.5毫米,历年最长连续降水日数17天,日最大降水量达192.5毫米,地面径流大,水土流失严重。历年平均降雪日数1天[2],年最多降雪日10天,多天浅度积雪。
(2)威远县域内以地表水为主,主要由降水产生,年径流总量57469万立方米,其中地下水不多,仅2715万立方米。[2]
3.土壤:威远县内农业土壤以微碱性为主,占总耕地面积44.93%,其次是微酸性土,占总耕地面积29.95%,中性土占总耕地面积24.97%。[2]
4.林木病虫害:主要是赤枯病、褐班病、炭疽病及松毛虫、柏毛虫。[2]
(三)桤木与其它树种的对比
1. 生长速度方面:
(1)桤木树:桤木属于速生树种,在适宜条件下生长迅速。例如在一些石漠化地区的试验中,桤木幼树在3-5年内可以快速生长,树高和胸径增长明显,能够较快形成植被覆盖,对石漠化地区的土地起到保护作用。
(2)其它常见树种:像松树、柏树等一些树种,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在石漠化地区这种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的条件下,初期生长缓慢,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形成有效的植被覆盖,对石漠化的治理效果显现相对较晚。
2. 适应能力方面:
(1)桤木树:桤木能耐低温、耐干旱、耐贫瘠,对石漠化地区的恶劣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它的根系较为发达,能够在岩石缝隙、浅薄土层等条件下扎根生长,对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具有重要作用。
(2)任豆树:任豆树是喀斯特地区特有树种,根系粗壮发达,可在石缝中生长,能适应贫瘠土壤,但任豆树对土壤的酸碱度等条件有一定要求,在某些石漠化地区的适应性不如桤木广泛。
3. 生态功能方面
(1)桤木树:桤木的落叶易分解,能够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对于石漠化地区土壤的改良具有积极作用。而且桤木的树冠较大,能够为其它植物提供遮阴环境,促进林下植被生长,有利于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群落。
(2)其它树种:一些树种在生态功能上相对单一,例如有的树种主要侧重于保持水土,在土壤改良、促进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相对较弱。
四、桤木在石漠化治理中的生态功能
(一)保持水土
桤木在保持水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系固土,桤木拥有发达的根系。二是减少地表径流,桤木的枝叶繁茂,能够对降雨起到很好的截留作用。三是改良土壤结构,桤木的落叶和枯枝在地面逐渐堆积、分解,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四是生态系统稳定,桤木的生长为其他生物提供了栖息和生存的环境。其根系深入土壤,能够增强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在石漠化地区,桤木的保水固土作用对于遏制石漠化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对松散的采矿弃土有很好的固土作用。
(二)改善土壤
桤木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桤木能适应多种土壤类型,在较贫瘠的土壤中也能生长。它在酸性或微酸性土壤中生长良好,也能在一定程度的石灰性土壤中存活。桤木对土壤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耐贫瘠。即使土壤中养分含量较低,桤木也能通过自身的生理机制,如发达的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养分,维持生长。二是适应不同质地土壤。无论是砂土、壤土还是黏土,桤木都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在砂土中,桤木的根系能更好地伸展,获取水分和养分;在壤土和黏土中,桤木也能扎根生长,适应相对较为紧实的土壤环境。
总之,桤木对土壤的适应性使其在生态恢复和石漠化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桤木的落叶和根系分泌物能够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改善土壤结构。桤木还具有固氮作用,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为其他植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三)促进生态系统稳定
桤木为其他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有助于恢复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系统平衡。鸟类、昆虫等动物在桤木林中栖息繁衍,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同时,桤木与其他植物共同生长,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群落,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四)实现可持续发展
桤木不仅在生态治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其木材可用于造纸、制作家具等,可以为当地居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这有助于提高当地居民参与石漠化治理的积极性,实现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推动石漠化治理进程的可持续发展。
△威远县越溪镇海潮村种植的七年生桤树
五、桤木在威远县越溪镇石漠化治理中发挥作用的思考
笔者调研了近年来威远县越溪镇石漠化治理中的矿山复绿工作,并进行了分析。2017年起选种桤木植绿至今,在石漠化倾向较重的三类地带地块上栽种桤木树200余亩。从其生长态势看,均在三年到五年内郁闭成林,林下生物多样,林相良好。从其经济效益来看,据测估至多八年就能实现第一批有序间伐或轮伐,亩均可实现800元林材产值,参与群众乐于接受桤木树种,一定程度激发了群众种绿、护绿、爱绿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桤木在威远县地理自然条件下生长又好又快,在生态环保和石漠化治理进程中功效明显,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六、桤木在石漠化治理中的结论和建议
桤木作为破解石漠化有效治理树种选项难题的植物,尤其在石灰岩地区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不高,仍能达到生长迅速、适应性强,反映其在适地条件下抗病虫能力强。其次,是能有效保持水土、改善土壤,促进生态系统稳定和生态功能显著。同时,由于桤木具有速生性,可带来明显经济收益,促进当地百姓增收,人民群众参与石漠化治理的主观能动性较强。因此,桤木栽种之于威远县乃至川南地区石漠化治理,具备可行性、可操作性,适于推广。
目前,四川正在充分挖掘林地潜力,发挥森林的特色和优势,高质量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努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多赢。作为石漠化治理的主力军,桤木适生性强,生长速度快,具有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因此,笔者建议参与生态综合治理的有关各方,可以凭借桤木优势发力,多措并举开展石漠化治理,推动实现四川省石漠化程度降低、面积缩小、生态和谐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