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奋进向美行——乌兰察布以绿为笔书写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新篇章
岱海之滨,波光潋滟;苏木山下,青翠葱郁;云谷之上,碧空如洗……放眼乌兰察布,目之所及,山青、水绿、天蓝皆风景,令人赏心悦目。
逐绿奋进,跨越发展。近年来,乌兰察布市锚定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这个主要目标,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构建起了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生态环境指标逐年向好、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如今的乌兰察布市,一幅山川秀美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以绿为基 筑牢生态屏障
初秋时节,漫步于集宁区霸王河旁的沿河步道,只见水清岸绿、飞鸟翱翔,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散步、锻炼的市民络绎不绝。“现在的霸王河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河水变清了,鸟也多了,我经常来这里晨练,跑跑步,呼吸新鲜空气,心情特别舒畅。”集宁区居民梁晓红感慨道。
青山绿水掩映下的霸王河公园已经成为市民休闲活动的好去处。
霸王河是集宁区的“母亲河”。一度面临着河水污染、水源枯竭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健康带来严重困扰。
自2010年开始,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市、集宁区两级党委、政府对霸王河流经集宁全线进行全面整治。如今,一处22公里长、1公里宽的水域绿化景观带生态公园跃然眼前,昔日干枯脏乱的霸王河重现生机,逐步显现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成为当地一条名副其实的幸福河、健康河。
霸王河的蜕变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坚定不移地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任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全力推进“六个统筹”落地见效,全力推动岱海水生态综合治理由“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转变。多措并举推动察汗淖尔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大力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向“大生态”转型升级。连续三年在自治区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评定为优秀等次,切实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深秋的阳光下,商都县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的水面上,数千只鸟儿在宽阔清净的水面上迁飞游弋。周卫兵摄
数据显示,2023年乌兰察布市中心城区优良天数比率92.4%,PM2.5平均浓度23微克/立方米。2024年,全市5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Ⅲ类水质以上,列入考核的8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未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责任事件。
以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为目标,乌兰察布市攻坚克难、奋力拼搏,不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集宁区、四子王旗分别成功创建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兴和县石墨及碳素产业清洁生产审核项目入选国家第二批创新试点,凉城县成功创建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将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得更加牢固。
借绿生金 探索绿富同兴
绿,不仅扮靓了乌兰察布市的自然环境,还成为推动当地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动力,引领众多居民踏上了致富之路。
在化德县长顺镇刀拉胡洞村的防沙治沙项目区,一片片新绿正茁壮生长,见证着生态变迁的奇迹。数月前,这片曾经沙化严重的土地上,人头攒动、机械轰鸣,挖坑整地的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挥汗如雨,植树造林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一场针对沙地绿化的攻坚战在这片土地上全面打响。
化德县防沙治沙项目作业区,工人们有序开展作业。郭小燕摄
刀拉胡洞村党支部书记刘军对往昔的恶劣环境记忆犹新。那时,村周草原退化,风起时,黄沙蔽日,严重影响村民的出行与生产生活。
“自化德县坚定不移地推进各类生态修复工程以来,我们这里的气候逐渐好转,降水量增多,风沙天气减少,农作物的收成也逐年攀升。更令人欣喜的是,许多村民参与到生态工程项目的日常管理中,如浇水、补植等工作,不仅美化了家园,还显著改善了经济条件。”刘军满怀感激地说。
不仅限于化德县,乌兰察布市各地正积极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让群众吃上“生态饭”。
兴和县察尔湖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推动“农工商文旅康”一体化发展,秉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科学开发”的理念,着力培育现代农业、康养旅游、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等业态,成功打造出“绿色养生谷 休闲察尔湖”品牌形象,年接待游客量高达18万人次,综合收入超过千万元。
四子王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以科技创新为驱动,重点发展马铃薯、肉羊、肉牛、旅游等主导产业,致力于打造马铃薯、肉羊、新能源、化工、旅游等“五大百亿产业集群”。
卓资县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文旅产业,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策略,发展了包括林胡古塞、红召九龙湾、红石崖等景区在内的多个生态旅游胜地。2023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145万人次,通过旅游带动全县收入实现8.7亿元……
卓资县紅召九龙湾秋色。
眼下,乌兰察布市正向产业与生态和谐发展之城迈进,“以绿生金”渠道正在不断拓宽,让绿色发展的“气质”更纯正、祖国北疆的“颜值”更亮丽。
逐绿前行 擦亮发展底色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如何平衡?”“传统老工业园区如何实现低碳转型?”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力求在保障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有效控制碳排放,积极探索并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低碳、绿色发展之路。
铁合金行业,作为乌兰察布市支柱产业之一,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20%左右,一度面临企业装备水平低、环境污染大、单位能耗高等挑战。
202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始对全市铁合金企业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全面起底,提出淘汰退出一批、技改升级一批、延链强链一批的“三个一批”改造原则和除尘密闭化、能耗值标杆化、资源循环利用化、智能化、绿能化“五化”改造具体措施,制定了《乌兰察布市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和规范“两高”项目管理的实施细则》等6个专项整改方案。并与科研院校合作,编制矿热炉密闭技改、智能化升级等指导手册,全力推进淘汰落后产能、矿热炉全密闭化改造、“点天灯”等方面问题整改。
到2022年底,乌兰察布市铁合金55台限制类装备全部拆除退出,退出产能134万吨,腾出能耗200万吨标准煤;27台应密闭的普通合金矿热炉全部密闭。
在推动铁合金行业凤凰涅槃的过程中,乌兰察布市还聚焦尾气利用和废渣处理,加快构建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走进国家级绿色工厂——旭峰新创实业有限公司厂区内,绿树、草坪、喷泉水系……满眼的绿意盎然。“厂区环境优美,工作起来心情也美了。”提起绿色低碳发展,旭峰新创实业有限公司行政部主任宋丹侃侃而谈,“作为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产业,必须遵循节能减排、低碳循环才能长远发展下去。”
“我们走出了一条独具旭峰特色的循环发展之路。原料进厂后先经烘干窑烘干焦水,在源头上降低能源损耗;废渣进填埋场,后续制成碳酸锰、碳酸镁、白炭黑,真正实现变废为宝;余气通过转换工艺制成甲醇后,再延伸到生产碳酸二甲酯,生产过程中碳被固化下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也都被消耗殆尽,将尾气‘吃’掉,真正实现零排放。”宋丹向记者介绍。
铁合金冶炼过程中还会伴随大量的余热,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察右前旗巧做“工业废热”文章,利用旭峰新创实业有限公司特种合金矿热炉循环冷却余热水进行热能交换,为土贵乌拉镇城区居民实施“高温”热源集中供热,供热面积达40万平方米,经余热综合利用改造的旭峰矿热炉冷却系统年均节约用电量和用水量分别可达120万kW·h和8.2万吨。“吃干榨尽”工业废热,为推进低碳清洁供暖开辟了可循之路。
目前,乌兰察布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铁合金生产地级市之一。经过一系列改造升级,乌兰察布市铁合金整体工艺技术、污染治理水平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绿色发展之路。
推窗见绿,出门即景。久久为功的绿色行动,让蓝天繁星常驻、碧水净土长存,“绿色福利”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标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乌兰察布市坚持系统治理、减污降碳,巩固提升绿色生态优势,全力推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一路“追蓝逐绿”,向美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