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聚焦》——攻坚“三北”的甘肃实践(三)大河两岸产业兴盛
遏制沙进人退局面,筑牢生态屏障;
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实现生态改善、绿色发展“双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年来,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歼灭战、阻击战,坚持工程富民、绿色惠民理念,协同推进荒漠化治理和产业致富,走出了一条生态改善和绿色发展“双赢”的道路。
夏日时节,位于景泰县喜泉镇喜集水村的戈壁上绿意正浓,梭梭林整齐排列,将流沙牢牢固定。号称“沙漠人参”的植物肉苁蓉,与梭梭树嫁接迸发出治沙与致富双赢的强大能量。从沙进人退到治沙与致富双赢,变化的背后,离不开贾存勤的默默付出
昔日的家乡,一道道黄土坡干旱缺水,黄沙铺面。2014年,带着让家乡绿起来、乡亲富起来的决心,北大博士贾存勤放弃高薪工作返回家乡,开始了漫漫治沙创业路。第一步就是整地、种植梭梭树。
朋友不理解,家人不支持,顶着巨大压力,贾存勤扎在了风沙线上,潜心研究梭梭种植技术。他与团队的坚持,感染着村民纷纷加入到绿化治沙队伍中。
梭梭树承载着贾存勤将家乡“绿起来”的希望,寄生在梭梭根上的肉苁蓉则担起了让乡亲“富起来”的大任。在引种肉苁蓉的过程中,贾存勤多次考察学习,做土壤冻土层、苁蓉接种和越冬情况等方面的系统研究。经过3年反复试验,2016年年底,梭梭和肉苁蓉接种成功,并呈现出良好的生长态势。
种植技术成熟后,贾存勤带领研发团队无偿进行技术科普、技术培训,带动当地的群众、合作社、农业公司一起发展肉苁蓉产业,开发出养生膏等六大类深加工产品,不断延长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让农民从全产业链各环节享受更多增值收益。如今,贾存勤和他的团队已经带动白银地区发展近六万亩梭梭林,并陆续接种肉苁蓉。
得益于“三北”工程建设,我省具有地方特色的林下经济应运而生。好生态成了百姓的金饭碗,天蓝树绿苁蓉白的环境开辟了发展新天地。戈壁滩上摇曳的绿色,传递出誓把沙海变绿洲的精神,演绎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这几天,靖远县东升镇的文冠果树进入了采茶期。十几年前返乡创业的罗文龙,流转家乡的撂荒地、沙化地,种植文冠果。如今,这个基地已种植文冠果28000亩,栽植生态林4000多亩。
靖远县北部八个乡镇分布在腾格里沙漠边缘,十年九旱、沙尘暴频发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三北”工程实施以来,靖远县因地制宜,从最初单纯营造生态防护林,到加大以枸杞、文冠果等为主的生态经济林建设,治理理念和效果都有了重大变化。截至目前,当地累计完成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58.97万亩,其中经济林占比超过了22.44%。
上淌村的任国莲,在东升镇的文冠果加工企业找到了工作,既能照顾老小,又能获得一笔不小的收入。
生态要保护,经济要发展。为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我省因地制宜发挥地域优势,加快发展经济林果、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等林草产业,畅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渠道。
打好打赢“三北”攻坚战,迫切需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白银市国家文冠果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文冠果现代化组培车间、营养轻基质种子育苗车间的建设和发展,解决了良种繁育等技术难题。
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目前白银市文冠果栽植面积达到54.79万亩,2023年全产业链产值达2.35亿元。
“三北”工程既是生态工程,也是富民工程。从“三北”一期工程建设“大型防护林体系”到现在重点发展以苹果、核桃、枸杞、红枣、文冠果等为主的优质高效特色经济林,三北工程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富民工程。2023年,全省林下经济实现产值79.49亿元。根据《甘肃省文冠果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0年)》,到2030年,我省将建成河西走廊、陇中、陇东、南部秦巴山地4个林下经济发展区和甘南高原林下经济试验区,届谢全省经济林果栽培面积将稳定在2200万亩左右。
打好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必须坚持防沙治沙与生态富民相统一,着力推进“三绿”并举、绿富同兴,更好地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甘肃以“两山”理念为引领,立足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森林草原水库、粮库、钱库、碳库建设,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努力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推动区域发展和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